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坐花园·斗牛·跳园 黔中地区人群的文化空间与社会关系实践

坐花园·斗牛·跳园 黔中地区人群的文化空间与社会关系实践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郎丽娜
  • 出版日期: 2024-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60219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文以“跳园”为切入点,从人类学的空间的视角来剖析黔中地区人群的区域社会,不仅可以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跳园,还可以理解黔中地区人群的文化、社会。而且如同以往的“区域社会”研究模式:“宗族范式”“市场层级”“祭祀圈”“信仰圈”“通婚圈”“区域水利社会”等一样,是“以某种独特的社会事实或文化机制为切入点,来研究整个区域社会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并得以持续运转的”。 本论文通过对“跳园”及其关联文化空间的研究,从象征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区域社会中的人们是如何来看待他们所生活的空间,又是如何来制造文化空间,从而进行空间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换句话说,从黔中地区人群的文化空间切入其社会关系生产、区域社会整合的机制之研究,是对“区域社会”研究模式的一种新尝试,具有创新意义。此外,“跳园”作为黔中地区人群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仪式庆典,表达的是一种集体欢腾,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展示出的是他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而从外部视角看,它深刻地反映了黔中地区人群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在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民族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一浪潮之中,带来的后果则是改
内容简介
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本质就是一种农耕生计方式和自然节律下的一种自然社会,其所有的表征都会在岁时节令的时间中被表现,在自然地理的环境空间中被呈现,所以,一年一度的“空间表征”,也就是其社会的一种节律性质的更新和重塑。黔中地区人群的“花园”“斗牛场”与“跳园场”的空间首先具有物理空间(空间实践)的性质,但它们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事物,又是一种“空间表征”,因为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规约,以及习俗,把其社会结构和关系在空间中表现了出来。而每一个在空间表征中出现的仪式、规约和习俗,既把原先存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表征了出来,又对新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创造和表达,实现了“坐花园”“斗牛”与“跳园”作为“表征空间”的象征性和体验式空间的生产,使黔中地区人群的文化不断地走向其自身的未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探讨了黔中地区人群的通婚结亲的理想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以及由此认知黔中地区人群的三个不同空间背后所表征的一系列隐喻,以及作为“表征空间”所生产出的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
作者简介
郎丽娜(1986—)女,汉族,山西晋城人,于2017年6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从2017年7月到现在一直就职于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等。参与重量课题1项,主持省厅级课题多项,在《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美食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田野点概述
第一章蒙白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关系
第一节蒙白人的历史
第二节蒙白人的社会生活
第三节蒙白人的区域关系
第二章“花园”、家族与婚姻
第一节蒙白人的结亲倾向
第二节“花园”的隐喻
第三节蒙白人的“太多果”
第四节蒙白人的婚俗
第三章斗牛场、斗牛与“排”的互动
第一节斗牛场、主与客
第二节正场的排内互动与草坝场的排间互动
第三节斗牛场、斗牛与“表征空间”的生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