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

  • 字数: 24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张若云|
  • 商品条码: 97875227325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改革 开放后日渐兴起的全新经济 群体和社会阶层,在经济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令人瞩 目。新的社会阶层的萌芽、 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与我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宏观 历史脉络并行不悖又相互建 构。本书力求拂去诸多杂乱 的历史面向,对新的社会阶 层乃至非公有制经济群体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形态进 行还原,并梳理出中国共产 党人对这一群体的认识路径 和历史定位,以清晰呈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 层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脉络。
作者简介
张若云,女,四川马尔康人,法学博士,2018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骨干教师,四川省委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宣讲分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新的社会阶层理论。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疆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撰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金课教学设计》参考教辅一部;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规划项目两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研究意义 二 实践指导意义 第四节 研究对象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合理内核 二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价值导向 三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要补充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 一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实现工农联盟 二 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新认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 一 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的现实起点:“分清敌友以动员群众” 二 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的历史转向:民族危机下 三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互助互让”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的政治实践:建立“各得其所”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四 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的初创阶段(1978-1991) 一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为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开路 二 激活城市个体经济以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三 私营经济异军突起使新的社会阶层初具规模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的发展阶段(1992-2001) 一 赋予新的社会阶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崭新身份 二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建工作 三 赋予农村致富能人“经济—政治”双重精英身份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的深化阶段(2002-2012) 一 新的社会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生长点 二 新的社会阶层是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三 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党的基层建设工作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的创新阶段(2012-2017) 一 新的社会阶层成为人民群众有机组成部分 二 新的社会阶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三 新的社会阶层是抓住数字经济新契机的关键群体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理论的形成要件 第一节 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一 准确定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 新的社会阶层发展须率先突破生产力限制 三 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符合“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第二节 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衡好“计划”与Cuss“市场”的关系 三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释放社会活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