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派——价值观比较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派——价值观比较

  • 字数: 17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武吉庆
  • 出版日期: 2011-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8340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绪论
一、缘起
二、学术史
三、资料、方法、思路
第一章 价值系统的解体、重建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晚清价值观变迁
一、人欲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二、个体具有自身价值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价值承当的丧失与所谓“道德失范
一、价值迷失与“道德失范”
二、关于“道德失范”的认识分歧
三、权威存废与价值重建
第三节 五四时期重建价值系统的努力与终极价值的缺失
一、继续中击传统,清除重建障碍
二、关于道德的相对与永恒的不同体认
三、新文化派的现代化取向与文化保守派的终极
价值关怀

第二章 个体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节 独立自由的人格价值
一、崇尚独立自由之精神
二、追求思想言论自由
三、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
第二节 个人价值的形成及其实现途径
一、道德完善与价值实现
二、挣脱身心束缚,努力创造价值

第三章 关于价值规范的不同体认
第一节 道义与利益的取舍
一、注重现实功利,反对空言道义
二、崇尚道义,弱化功利
三、整合义利关系的努力
第二节 群体与个人价值的轻重
一、群体至上的价值取向
二、个人与群体价值的两相兼顾
三、自我完善与社会进步
第三节 理性与物欲的调控
一、有所节制的欲望顺适和满足
二、克制欲望,张扬理性
第四节 道德与知识的评价
一、反对科学崇拜,主张以德统智
二、以科学为本位的重智轻德观

第四章 道德、宗教与终极价值
第一节 道德、宗教与人的精神超拔
一、道德与崇高价值的持守
二、宗教与人生境界的提升
第二节 宗教与信仰系统的重建
一、世俗化的“无我”论和业报论
二、以“入文主义”代宗教
三、“信任天不如信任人”的人化宗教
四、“以美育代宗教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
    梁漱溟就曾谈到,他的成功,得益于自由意志未被压制。“在我过去之半生中,从*初迄于今日,我皆有我的意志,由我己去碰钉子,发生转变,自己摸出路子来;如果有人稍加干涉,则步骤必乱。先父不强逼我升学、结婚,一任其自然,实所以成就我;给我以优势地位的自由让我上前追求、转移,用自己的力。否则今日的我,必非如此”。
    杜亚泉比较了东西方关于生死之观念的不同,并藉此肯定了意志自由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国人一般把死视为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义务;而西方人则把死视为脱离苦境的途径,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一项权利。死之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生之观念的差异。“吾人之所谓生,乃仅仅不至于死之谓。故虽为缺乏之生、烦恼之生、屈辱之生,吾人皆视为较愈于死。除生命以外,一切意志欲望,凡非生之所必须者,皆当裁抑之、镇压之或屏绝之”。所以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消极的、平面的生活。相反,“欧人之所谓生,非仅保其生命而已。既有生命,则凡与生命相随伴之意志欲望等,务使其发达畅遂;若意志欲望被窒塞,而仅余生命,毫无意味,不如死之为愈”。所以,欧洲人的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直立的生活。两者*为根本的不同在于,“彼苟不死,务须自由;吾苟得活,不嫌其恶”②。就是说,在对待意志自由的态度上,西方人视之为生命的前提,而中国人则对其不甚措意。所以,如果要真正学习西方文明,必须从西方“输入死之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价值观念,崇尚意志自由,提高生命质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