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

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

  • 字数: 5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晓山 李周
  • 出版日期: 2009-10-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817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中的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山同志、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周同志主编,农村发展研究所18位高级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这部专著系统地回顾、分析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概述60年间农村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及其成效,并试图提炼出60年农村发展与变迁对今后可能的启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变迁及其成效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30年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变迁及成效
  第三节 60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对未来的启示
第二章 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农业、农村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
  第二节 收人分配与城乡关系
  第三节 消费、投资与城乡关系
  第四节 城乡人口就业与城市化
  第五节 城乡统筹与新型城乡关系展望
第三章 农业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迂
  第一节 农业增长的描述
  第二节 农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农业增长和结构变迁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展望
第四章 农村非农产业的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前的非农产业增长
  第二节 改革以来的农村非农产业增长
  第三节 三大地带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第四节 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压力的变化
第五章 农民收入与生活消费状况的变迁
  第一节 农民收入及其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农民生活消费及其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第六章 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变迂
  第一节 改革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与交易规模变化
  第二节 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
  第三节 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的展望
第七章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管理体制
  第三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管理体制发展变迁的评述与展望
第八章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第三节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和面临问题
  第四节 农村土地制度展望
第九章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管理体制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回顾
  第三节 对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评价与展望
第十章 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前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
  第二节 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历程
  第三节 新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的发育
  第四节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第十一章 农村财税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财税制度
  第二节 乡镇财政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历程
  第四节 农村财税制度改革评价和展望
第十二章 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
  第二节 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
  第三节 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第十三章 农业科技体制的变迂
  第一节 改革前的中国农业科技体制
  第二节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体系与创新机制
  第三节 未来的农业科技进步与体制改革
第十四章 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乡村治理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改革回顾
  第三节 乡村治理改革的评价
  第四节 乡村治理改革的趋势
第十五章 镇村建设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镇村建设体制
  第二节 镇村建设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 镇村建设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第十六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历程
  第三节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要确定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制度安排,首先要在意识形态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因为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合乎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是一种节约认识世界的费用的工具。①苏联也曾面临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斯大林在1928年曾从意识形态上论证了其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通常主要是靠掠夺其他国家,靠掠夺殖民地和战败国,或者靠借多少带有奴役性的巨额外债。”苏联这两条路都走不通,只能“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使国家工业化”。为此,“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接近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问的‘剪刀差’,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②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也是类似苏联的国际环境,也只能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同志提出: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对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一些学者将这种发展模式从学术上总结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认为,不顾资源的约束而推行超阶段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赶超”战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