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

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

  • 字数: 454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茅海建|
  • 商品条码: 97871080775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 初集》《二集》后,茅海建 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 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 ,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 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 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 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 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 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 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 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 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光 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 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 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最 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的 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 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 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 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 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 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 有重要细节的拼图,“史实 重建”的工作告一段落。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出生于上海,“文化大革命”时,读小学五年级,随后参加“革命” “学工”和“学农”;16岁去当兵(当时被认为是最好的出路);23岁上大学(1977一1980,中山大学历史系),属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26岁读硕士研究生(1980—198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编辑《百科全书》;1989年以少校军衔退役,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读书仅10年,军龄却有19年。 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10年,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的课题有两项: 从1980年读研究生时起,主要研究两次鸦片战争及该时段的政治与外交,用了18年的时间,先后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该项研究已经结束。 从1998年起,主要研究戊戌变法,已经用了17年的时间,先后著《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该项研究尚未结束,仍在进行中。 另著有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年)。
目录
自序 戊戌时期康有为与光绪帝 一 最初的接触 二 弭兵会与“上清帝第六书” 三 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四 康有为上书与光绪帝的改革谕旨 五 进呈图书 六 保全康有为 七 懋勤殿设置与七月三十日、八月初二日谕旨 八 康有为的“罪名” 再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大同”与“小康” 三 “《春秋》始于文王,终于尧、舜” 四 何休的“三世”说 五 “尧、舜为民主” 六 “中国古固有议院” 七 早期思想因素及其演变 八 梁启超的“三世六别”和“无总统”“无国家” 九 简短的结语 康有为与“弭兵会”——兼论翁同龢荐康有为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李提摩太等人的宣传 三 唐才常著文“弭兵会” 四 康有为一派的想象与设计 五 翁同龢与康有为私会:高燮曾附片的背景 六 总理衙门的处理结果 七 再释翁同龢荐康有为 八 高燮曾荐康有为入弭兵会的余响 论张荫桓——以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席英国女王庆典为中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张荫桓其人其事 三 光绪二十三年张荫桓一行出席英国女王庆典 四 张荫桓对国际形势的预判 五 清朝外交“新”体制与“以夷制夷”政策的失败 六 张荫桓的最后时光 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光绪帝的改革谕旨及其催生的原因 三 “诏令频下”与清朝决策机制 四 结论 征引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