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堂

天堂

  • 字数: 14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9089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古尔纳代表作,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入围作品。 •无滤镜再现故土少年成长之路,后殖民书写几代移民前生寻梦天堂之旅。 •附古尔纳获奖感言未删节全译,一睹跨越两个大陆、多种文明交融下的成长与写作之秘密。 "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百年前处于德国殖民阴影下的东非桑给巴尔,这片多种文明交融、多种宗教并存的古老土地。男孩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债,从此跟随商队行走异乡,亲历生存之难。他困惑于他成长仪式上的领路人阿齐兹的阴阳莫测;他好奇于被深锁在花园背后的疯女人的泣泣私语;他痴迷于旅途中那座火焰墙般的巍峨悬崖,它仿若天堂之门,令他天眼开启:是忍辱偷生,守着方寸店铺变成一个小掌柜,还是在残酷的世界中变得像铁一样结实,去找寻有花园和喷泉,更有自由与尊严的穷人的天堂? 《天堂》发表于1994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通过书写一代移民的前生,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目录
译序 故事玉译事
第一章 有围墙的花园
第二章 山乡小镇
第三章 内陆之旅
第四章 火焰门
第五章 心心念念的树林
第六章 血块
附录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演说“写作”
摘要
     第一章有围墙的花园 l 先说那个男孩。他名叫优素福,十二岁那年突然离开了家。他记得那是旱季,每天都是一个样。花儿出人意料地开放又死去。奇怪的虫子从石头底下爬出来,在炙热的阳光下抽搐而死。太阳使远处的树木在空气中颤抖,使房屋颤栗喘息。每有脚步踏过都尘土飞扬,白天的时光被一种硬邦邦的寂静所笼罩。那种准确的时刻会随着季节重现。 当时,他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看到两个欧洲人,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所见。他并不害怕,起初不怕。他经常去车站,去观看火车咣当咣当、十分优雅地进站,然后再等待它们在那位绷着脸的印度信号员的三角旗和哨子的指挥下缓缓开出。优素福常常一连等几个小时才有火车抵达。那两个欧洲人也在等待,他们站在帆布遮阳篷下,行李和看似贵重的物品整齐地堆放在几英尺之外。那个男人是大块头,个子非常高,以至于不得不低着头,以免碰到为他遮阳的帆布。那个女人站在棚子的里侧,两顶帽子半遮着她发亮的面庞。她的褶饰白上衣在领口和手腕处都扣着纽扣,裙子长及鞋面。她也身材高大,但有所不同。她显得凹凸有致,有柔韧性,似乎可以变成另一种形状,而他则像是由一整块木头雕凿而成。他们凝望着不同的方向,仿佛素不相识。优素福默默注视,看到那女人用手帕擦着嘴唇,不经意地擦去干燥的皮屑。男人是红脸膛,他的视线缓缓掠过车站狭小的环境,留意到上锁的木仓库和那面大黄旗,旗子上的图案是一只怒目圆瞪的黑鸟,而优素福则得以久久地打量他。接着他转过身来,发现优素福在看他。男人先是移开视线,接着又回过头来久久地盯着优素福。优素福的目光无法挪开。突然,男人龇牙咧嘴不自觉地低吼一声,并奇怪地握了握拳头。优素福看到这一警告拔腿就跑,口里念叨着他所学过的在需要真主突然和出其不意的帮助时该说的话。 他离开家的那年也是后廊的柱子被蛀虫啃噬的那一年。他爸爸每次经过时,都会愤怒地拍打柱子,让它们知道他明白它们在玩什么把戏。蛀虫在梁柱上留下细长的印迹,正如干涸河床上翻起的泥土是动物打洞的标志。优素福拍打柱子时,它们听起来软和而空洞,并散出腐烂的粉末。当他哼哼唧唧要吃饭时,妈妈要他去吃蛀虫。 “我饿了。”他拖着哭腔对她说,年复一年,他越来越粗鲁地重复这句无师自通的唠叨。 “去吃蛀虫吧,”妈妈说,然后看到他恶心而痛苦的夸张表情,不禁笑起来,“去呀,你随时可以用它们填肚子。别让我阻拦你。” 他生无可恋地叹口气,试图用这种方式向她表明,她的玩笑是多么差劲。有时他们吃骨头,妈妈把它们煮成一种稀汤,表面泛着色泽和油光,底下则藏着一团团软乎乎的黑色骨髓。最糟糕的情况下,只有炖秋葵,但优素福即使再饿,也咽不下那种黏黏的糊糊。 当时他的阿齐兹叔叔也来看望他们。他的来访很短暂,间隔时间也长,往往有一群旅行者、运夫和乐手陪同。在从海洋到高山、湖泊和森林,以及穿越干燥的平原和内陆光秃秃的石山的漫长旅行中,他会在他们这儿落脚。他的队伍常常有锣鼓和大小号角开道,当他们一行进入镇里时,动物们仓皇逃走,孩子们失控疯跑。阿齐兹叔叔身上散发出一种奇怪而独特的气味,混有皮革和香水、树胶和香料,另外还有一种让优素福联想到危险的难以形容的味道。他习惯性地穿着一件薄而飘逸的细棉长袍,头上戴着一顶钩针编织的小帽。他气质优雅,举止礼貌而沉着,看上去更像是在进行午后散步,或者像是前去晚祷的信徒,而不是一个在荆棘丛中和喷着毒液的毒蛇堆里穿行的商人。即使在刚刚抵达的喧嚣中,在横七竖八胡乱堆放的包裹间,周围都是疲惫而吵闹的运夫,以及警惕性强、精于算计的商人,阿齐兹叔叔也能显得镇定自若。而这次来访他是独自一人。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