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要焚毁萨德吗

要焚毁萨德吗

  • 字数: 8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 出版日期: 201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546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4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法国有名思想家波伏瓦成熟时期的随笔集,文风犀利、鞭辟入里;
    二、本书是靠前本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剖析萨德这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书中围绕“特权阶级”展开论述,对于我国现代社会有借鉴意义,具有话题性。
内容简介
收随笔《要焚毁萨德吗》、《当今右翼思想》和《梅洛-庞蒂和伪萨特学说》。特权总是自私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然而思想总是追求普遍性:在普遍范畴内让特权的拥有正当化并非易事。作者研究了三点: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今天的右翼意识形态;萨德试图融合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理性主义与贵族阶层的特权所遭遇的失败。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周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系讲师,译有《埃德加的诅咒》、《屎的历史》等。
目录
前言
要焚毁萨德吗
梅洛-庞蒂和伪萨特学说
摘要
    专横,易怒,急躁,在各方面都走特别,在与风化相关的想象力的错乱方面平生无人能比,我是达到狂热地步的无神论者,简言之,我就是这样,要么再给我来一下杀死我,要么就接受这样的我,
    因为我是不会改变的。
    他们选择了杀死他,先是用监牢的烦闷煎熬来杀死他,然后是用毁谤与遗忘;这样死去,他自己曾经希求如此:一旦墓穴重新封合,就撒些橡子在上面,为的是以后……我坟墓的痕迹从地表消失,正如同我乐于让对我的记忆从人们的头脑中抹去……他很后的那些愿望中,唯有这很后一条被遵从,而且是很好精心地遵从:对萨德的回忆被一些愚蠢的传说搞得面目全非;他的名字(sadc)本身被掺进这些沉重的词语中:虐待狂(sadismc)、施虐淫者(sadiquc);他的私人日记被遗失,手稿被焚毁――应他自己儿子要求所写的十卷《弗洛拉贝尔的日子或被揭露的自然》,他的书被禁;虽然,将近十九世纪末时,斯温伯恩和几位猎奇者对他感到兴趣,但却要等到阿波利奈尔才还给他在法国文学上的一席之地;他还远未正式赢取这一地位:我们可以浏览有关“十八世纪思想”,甚至有关“十八世纪的感性”的一些简明的和详细的著作,其中都对他的名字只字不提。我们理解,为了反对这种可耻的沉默,萨德的支持者将他奉为天才的先知:他的作品在同一时间里宣告了后来的尼采、施蒂纳、弗洛伊德和超现实主义;但是这种崇拜,如同一切崇拜,是建立在某种误解的基础上,轮到他们通过将这位“神圣的侯爵大人”神圣化来背叛他;当我们希求理解的时候,他们却命令我们去爱戴。既不把萨德变成一个恶徒也不当做一个偶像,而是将他当做一个人、一位作家,这样的批评家屈指可数。多亏了他们,萨德终于重回地上,回到我们中间。但是确切说来他的位置何在呢?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呢?他的推崇者本身也乐于承认,他的作品就其大部分而言是难以读懂的;从哲学意义而言,他的著作能超脱凡俗的原因仅仅在于陷入了前后不一的矛盾。至于他的淫邪,也并不因为其新奇而让人吃惊;在这一方面,萨德并没有发明什么,我们在精神病学论文中遇到大量与他的情况至少是同样奇特的案例。说实话,萨德既不是作为作家也不是作为性变态者引起我们关注:我们关注他是由于他所开创的在自我这两个侧面。之间的关联。他没有把那些反常当做一种被赋予的天性来加以承受,相反他却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体系,目的是为这些反常之处要求权利,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的那些反常之处便取得了自身的价值;从反方面说,只要我们明白了通过他书中的哕嗦、老套、笨拙,他在试图向我们传达一种经验,但这经验的特殊性却是无法传达的,这时候他的书便会吸引我们。萨德曾经尝试将自己的心理一生理的宿命转变为一种伦理选择;他借着这一行为来承担自己与世人的隔绝,他声称要将此举变成一个范例和一种号召:由此,他的遭遇披上一层广义的人文内涵。我们能够不否定自己的个体性而满足对于普遍性的渴望吗?或者只有通过牺牲我们的差异,我们才能融人集体呢?这一问题涉及到我们所有人。在萨德这里,差异被一直推向丑闻,他文学创作的巨大数量向我们展示出他是以怎样的激情在希望着被人类共同体接纳:如果不向自己说谎,任何个体都无法逃避这种冲突,而我们在萨德身上看到的是这一冲突的很特别形式。这是一个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萨德的胜利,也就是说由于他固执于自己的特殊性,他帮助我们从普遍意义上定义了人性的悲剧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