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731:石井四郎及细菌战部队揭秘

731:石井四郎及细菌战部队揭秘

  • 字数: 21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日]青木富贵子 著
  • 出版日期: 201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510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7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据说,1945年8月30日下午2点05分,美国驻日盟军优选司令麦克阿瑟飞抵日本厚木机场,一下飞机就问:石井中将在哪里?
    石井中将何许人也。他就是石井四郎,日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长官,一手掌握着日本细菌武器研制的所有资料和细菌标本。麦克阿瑟急着要找到石井四郎,是想拿到他手中的资料和细菌标本。
    作者以石井四郎两本亲笔日记为线索,采访许多美国当时参与调查日本731部队的当事人,查阅了美国新公布的相关原始资料,并采访调查了日本731部队的一些当事人和该问题研究专家,层层解析,将错综复杂的美国军方与日本军部的内部交易黑幕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
    青木富贵子,日本作家,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曾在出版社工作数年,后成功自由新闻工作者。1984年移居美国,在《新闻周刊》(日语版)纽约分社担任3年社长。1987年与美国作家彼得·哈米尔(Pete Hamill)结婚。
    主要著作有:《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何斗不过恐怖分子》、《目击美国崩溃》、《加博的故事》、《“随风而逝”的美国南方与种族问题》、《用莱卡照相机说再见——摄影师泽田教一被击中的日子》、《星条旗的美国》、《乔恩·阿尔珀特拍摄战争真相》等。
目录
序言  黑幕重重,深雾紧锁
第一编  从加茂到中国东北
  第一章  加茂
  第二章  东乡部队
  第三章  平房的少年队
  第四章  哈尔滨之旅
第二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
  第五章  《1945年终战时日记》
  第六章  占领军的进驻与桑德斯中校
  第七章  汤普森中校对石井四郎的审问
  第八章  “服部公馆”的检察官们
第三编  石井日记的解读
  第九章  《终战日记,1946年》
  第十章  镰仓会议
  第十一章  若松町
  第十二章  军医们的结局
后记
摘要
    我在成田机场坐上了一辆出租车,按照“芝山方向”的标识,沿着296国道往东而行。出租车行驶在一条逶迤于竹丛和杂木林之间的道路上,眼前突然展现出一片田园,我看到了一家便利店。便利店面前建有一个小小的公交汽车站,稍不留神就会看漏上面写有“加茂”两字。
         在这片土地上,远远地仅有几家农宅露出屋脊,新型建材的瓦片闪耀着光亮。要是没有这个公交汽车站,压根儿不可能知道这一带就是加茂。我原先朦胧的印象,觉得加茂是一个封闭的地方。如今,我面对着这片一如往昔的穷乡僻壤,不免有点沮丧。
         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我来说,由此找到要去的地方——“加茂”石井家旧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我就请居住在八日市场市附近的原731部队成员带路。此人名叫筱冢良雄,曾经作为少年队的一员被派送到中国东北的平房服役。
         我和筱冢一起从加茂公共汽车站折回几十米,越过架设在高谷川上的桥,沿着狭窄的小路往右拐。那是一条没有铺设柏油、约5米宽的乡村道路。
         从芝山町这一带至毗邻的多古町、横芝町、光町、山田町,整片区域在千叶县治下也是屈指可数的种稻地区。这里,一处处地主豪宅矗立在田园中,大得令人吃惊。显而易见,这片土地适合种稻,因为有着丰富的水源。这一带,湖沼星罗棋布,以至于多古町曾经被写成多湖町。即使现在,还有许多贝冢被发掘出来,呈现出往昔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地主住宅的背后,在平缓的山丘上成片地种植着防风林。在日本地图上,这些平缓的山丘并没有以辽阔的关东平原上的等高线标示出来,望去犹如日本古坟。
         实际上,芝山是个古坟密集地带,有多达1000座古坟。“姬坟”、“殿坟”等古坟保存至今,据说其中大都是6世纪以后的古坟。
         最近,芝山已然成为高尔夫球场密集的地区。球场建设中,一些迄今不为人知的古城遗迹也被发掘出来了。其中发现了一座横穴式古坟,里面供奉着一座江户时期制作的石祠,上面刻有“石井”姓氏。毋庸置疑,该遗迹显现了石井家族的盛势,至少说明它是一个从江户时期就存在的当地世家。
         沿着一段平缓坡道的乡间小路下行,左侧看到一幢门楼雄伟的宅院。我抬眼看了这家门旁的姓名牌,上面写着“石井”。虽听说这地方姓石井的人家很多,然而我还是对立即映人眼帘的“石井”门牌感到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不过,筱冢老人对那个门牌看也不看,他环顾邻近的空地,低声嘟囔着:
         “咦,我记得这里像是石井的出生地……好像还里面一些……”
         受到筱冢的影响,我对四处打量了一番。右侧一片绵延的田园前面,隐约显现工厂或作坊之类的建筑物。其模样与远处三面环绕的平缓丘陵有点格格不入,仿佛是在说“加茂’’没有多古町或横芝町富裕,是一个冷寂的村落。
         越过老人身后,我看到一条寺庙参拜道入口处之类的小路。
         “我们上去看看吧?”
         我听从了筱冢提议,沿小路行进。小路夹杂在葱郁茂盛的杂木林之间,四周微暗,而且坡道上行陡峭,很难行走。路上有一只大蛤蟆,双目紧闭,纹丝不动。我们总算爬上山丘顶上,一座古寺寂然地出现在眼前。
         古寺成为一座没有住持的荒废寺庙后,似乎又历经了相当漫长的岁月,接近荒芜废圮。它或许曾是一座香火兴盛的寺庙,正殿屋檐上饰有木雕龙神,庭院内两棵巨树遮天蔽日,不见蔚蓝天空。无需往上细看,就知树龄高达数百年。
         树阴下,排列着几十块抹茶色小块墓碑,上面长满鲜艳的青苔。其中,有的倾斜或倒下,有的横卧在地。墓碑上所刻文字久经风吹雨淋,风化严重,几乎难以识别。不过,刻有文化、文政、天保、万延等江户时期的年号依稀可见。
         我就像是悄悄潜入一样,逐个地审视每块墓碑。不知不觉中,我感到空气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甚至觉得,这座没有住持的荒废寺庙似乎要将试图闯进去的外来者拒之门外。
         寺庙庭院内,阳光为四周树林、竹丛遮掩,在地面上倒映出的条条斑驳光影。我伫立其间,不久仿佛觉得自己灵魂出壳,遥远地赴向百年之前。少年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石井四郎,想必无数次地爬过那陡峭的坡道,前来巨木守护的这座寺庙参拜。
         少年时期的石井四郎,独自一人在那两棵巨树下打发时光,充分呼吸着明治时期的清新空气,他在想些什么呢。
         跨入20世纪,日本正在向世界各地扩展着势力范围。他或许在为日本的未来而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吧。
         不经意间,我仿佛听到什么声响,划破了静寂。环顾四周,原来是藏在巨树上的几只鸟儿一起飞走了。
         从寺庙参拜道往下走来,我们偶然遇见一位在附近向垃圾回收箱扔空罐的年轻女子。我上前打了个招呼,说明了采访目的,而后就向她打听石井四郎出生的老房子在哪里。
         “啊,如果是石井四郎出生的老房子的话,那应该是在离我家相隔两户人家的那片空地上,就在前面!”
         她说着,手指向前方。我们沿着所指的方向往前走,筱冢点了点头说:
         “对,就在这前面。现在连房屋也没了,成了一块空地。”
         正如那位年轻女子所指点的那样,我们在前面200多米左侧看见了一块空地,与先前所看到的接近相同。难怪筱冢老人先前有点迷茫,不敢确定。
         这块地皮南北向狭长,背靠小丘陵,大概有几百坪。地面上石块凌乱,杂草丛生,只有几处焚烧的痕迹尚在。眼前南侧,竹丛茂密繁盛;对面北侧,塑料大棚与隔壁邻家屋檐相连。我们踏入空地,只见草丛里到处是碎瓦残片。
         那位年轻女子说:
         “我是外来的媳妇,不了解详细情况。不过,我听说这里原来是一幢太豪宅。我家老爷子这么说的,他或许知道一些过去的事情。”
         我便请那位年轻女子带我去见见她称作的“老爷子”的老人。
         “您家老爷子见过石井四郎吗?”
         “石井四郎家就在两户人家之前,好像他来我家玩过。”
         越过石井家旧址继续往前走,突然一股家畜的难闻气味扑面而来。路右侧建筑物附近,有几头牛出现,旁边一排饲料库。
         “我本以为这一带都是种水田和旱地的,好像也有农家从事奶业生产。”
         “我家就从事奶业生产。”
         年轻女子一边请我们走进左侧她家大门,一边回答说。她家颇具气派,门楼顶部铺瓦,还有防火防盗的坚固仓库。这时,恰好她公公驾驶着自家车回来。她公公外貌粗犷,70岁出头,是一个骨骼粗壮的老人。
         “啊,石井四郎先生啊。”
         我把来意告诉她公公,老人就轻松地应答道。
         “不过,他高我两辈,和我爷爷辈分差不多,我几乎都不记得了。是呀,他来我家玩过,因为是邻居嘛。”
         “这一带姓石井的人家很多吧?”
         “啊,对了,我家也姓石井。”
         听到这个回答,我哑然无语。
         “我与石井四郎没有血缘关系,这个村落如今住着五六十户人家,有10家姓石井。不过,大家都没有血缘关系。石井四郎的亲戚~个也不剩,全部搬走了。”
         我试探着打听刚才拜访过的荒废寺庙。
         “啊,您是问普贤院吧?至今已经荒废了10年了。住持和尚故世后,没有继承人,也没有僧人从其他地方来接替,所以寺庙也就没有住持了。石井四郎家的墓地不在那里,我家后面有本村的公墓,石井家的墓地设在那里。”
         能和这位石井守老人邂逅相遇,真是意想不到的巨大幸运。承蒙他盛情好意,“加茂”之门才微微开启了。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