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伪币制造者

伪币制造者

  • 字数: 19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 出版日期: 201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4971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伪币制造者》是专享一部纪德称之为长篇小说的作品——有点像侦探小说,几个误入歧途的孩子犯下使用假币的罪行;又有点像成长小说,以贝尔纳·普罗菲唐迪厄发现自己是私生子而离家出走开始,经历一连串事件,从青涩走向成熟,以回到他父亲的身边结束。也可以称其为冒险小说,记录当下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他们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却又不断迷失。同时也是伦理小说,意识小说,追问个体的道德责任,借文中爱德华的话:“不停地爬自己的坡,只要这个坡是向上的”。这还是一本心理小说,追查伪币,同时也在揭露用话语及行为编织的各种谎言、伪装和虚假表象。
作者简介
    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生于巴黎一个富有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4岁时爱上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1895年同玛德莱娜结婚。1893—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1925年的非洲赤道之行是纪德人生的又一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之行》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
    纪德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梵蒂冈的地窖》、《窄门》、《伪币制造者》等,此外,纪德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纪德一生思想比较复杂,他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二次大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是他的思想总结。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纪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目录
第一部  巴黎
第二部  萨斯费
第三部  巴黎
摘要
    “这该是听到走廊上脚步声的时候了,”裴奈尔自语着。他抬起头,静听。但不,他父亲和他哥哥都还在法院办公,他母亲访客去了,他姊姊在听音乐会,至于那顶小的,小卡鲁,在学校寄宿,不能每天出来。裴奈尔·普罗费当第留在家里拚命准备他的会考,他眼前已只有三个礼拜。他家里人尊重他的孤独;可是魔鬼不答应。裴奈尔虽已解开上衣,但他依然透不过气。从那靠街的窗口直一阵阵地冒进热气来。他额上已成水流。一粒汗珠直沿着他的鼻子滚下来,快要掉在他手中的一封信上。
         “简直像在装哭,”他想,“但流汗总比流泪强。”
         是的,那发信的日期是个明证,不容置疑,信中所指的必然是他自己——裴奈尔,信是写给他母亲的,一封十七年前的情书,而且是未经署名的。
         “这缩写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个V,但也可认作是N……如果直接问我母亲是否妥当呢?……不如给她留个面子吧!我不妨任意想象就说这人是个王子。再,纵使我打听到我自己是个穷汉的儿子,那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正足消除自己怕像父亲的顾虑。一切探究徒添麻烦,只要能求解脱,别的全可不管。别再问根究底。再者,我今天所知道的也已足够了。”
         裴奈尔把信叠起。这信和一束中的其余十二封同样大小。他不必把那扎信的红丝带解开,他只把抽出的信重又插入原来的位置。他把这束信重新放回盒子中,把盒子收在柜子的抽屉中。抽屉未经打开,他刚才是把抽屉中的秘密从顶上取出的。裴奈尔重把柜面断了的铰链放正,轻轻地,小心地,把原有的那块沉重的白石台面盖上,又把台面上的两盏水晶烛台以及他方才拿来修理着玩的大摆钟放好。
         摆钟正敲四下。他已把时间拨准。
         “六点钟以前咱们这位大法官和他的少爷大律师是不会回来的。我还可以有时间来安排。必须使咱们这位大法官到家就发现他写字台上这封漂亮的信,这封我通知他出走的信。但未动笔以前,我必须先把精神振作一番——同时必须找到我亲爱的俄理维,为的使我至少暂时能有栖身之所。俄理维,我的朋友,这正是时候让我来一试你的诚意,同时对你也正是向我表白的一个机会。已往在我们友情中可喜的是我们始终用不着彼此借助。当然!他人能愉快地为你效劳的事,求之自不难启齿。麻烦的是俄理维不会是单独在那里。不管,我总有方法把他引开。我要用自己的镇静使他吃惊,只在最奇特的境遇下我自己才感到最为自然。”
         裴奈尔·普罗费当第住的那条T街贴近卢森堡公园。每星期三下午四时至六时他的几个同学惯在公园中那条临美第奇喷泉的小道上见面。他们谈论艺术,哲学,运动,政治与文学。裴奈尔走得很快,但当他经过公园的铁栅时,瞥见俄理维·莫里尼哀,他立刻就把脚步放慢了。
         无疑由于天气太好的缘故,那天聚会的人数比平时更多,有些新参加的裴奈尔还不认识。这些年轻人当着别人面前,没有一个不显得像在做戏一样,几乎接近失去自然。
         俄理维看见裴奈尔走近就脸红起来,赶紧离开和他谈天的一位少妇,独自躲远了。裴奈尔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因此他特别不愿显出自己专在找他,有时他竟装作没有瞧见他。
         裴奈尔要接近俄理维必须遇到好些熟人,他也不愿显出专在找他,便滞呆起来。
         他同学中有四位正围着戴夹鼻眼镜、留着一撮小胡子的杜尔美。后者显然比他们年长,他手上拿着一本书。
         “你说怎么办?”他像特别在对其中之一说话,但因为其余的人也都听着,自己显然觉得非常得意,“我已念到第三十页,但竞不曾发现一种颜色或是一个描写的字。作者在讲一个女人,但我连她穿的衣服是红色还是蓝色都不知道。在我,很简单,如果没有颜色,我就看不到什么。”为了夸张起见,同时更由于感到别人对他已不像刚才那样认真,他就坚持着说:  “绝对看不到什么。”
         裴奈尔已不再注意这位滔滔谈论的人,但觉得立时跑开也不相宜,便听着另一些在他身后的人争论,其中之一坐在长凳上看《法兰西行动报》。俄理维离开那个年轻的女人以后也已加入到这个集团来。
         在这一群中间,俄理维·莫里尼哀是显得多么严肃!可是他却是他们中最年轻的一个。他那几乎还带孩子气的脸和他那目光,衬托出他早熟的思想。他容易脸红。他是温柔的。虽然他对任何人都很和气,可是总有某种内在的缄默与腼腆使他的同学们不易接近。这使他很感痛苦。没有裴奈尔,也许他会更感痛苦。
         像裴奈尔一样,俄理维,出于礼貌起见,对同学中的每一群敷衍了一阵,实际一切他所听到的全引不起他的兴趣。
         他靠在那个在看报的肩上。裴奈尔并未回头,但听他在跟那人说:
         “你不该看报,那会使你头涨。”  那人嘲讽地说:
         “在你,人一提到莫拉斯的名字你就头痛。”
         于是第三个人嘲弄地问道:
         “你觉得莫拉斯的文章有趣吗?”
         先说话的那一个就回答:
         “使人头痛!不过我认为他是对的。”
         于是,是第四个人,那人的语声裴奈尔辨别不出来:
         “在你,只要一切不使你头痛的东西,你就认为不够高深。”
         先说话的那一个反诘说:
         “如果你认为笨货就配跟人开玩笑的话!”
         “来吧!”裴奈尔突然拉住俄理维的手臂低声地说。他把他带开几步:
         “快回答我,我还急着有别的事呢。你不是对我说过你和你家里人不住在同一层楼吗?”
         “我曾告诉过你我的房门正对扶梯,在到我家的半楼上。”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