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幸福

幸福

  • 字数: 29.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德]威廉·施密德
  • 出版日期: 201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5671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0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幸福》编辑推荐:畅销德国、风靡欧洲,版权销售至数十国的哲思小品,德国生活艺术家、心灵抚慰师威廉?施密德代表作品,周国平教授撰文并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只是简单地说幸福,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大胆冒险。威廉·施密德在他的新书中认为,什么才是我们的幸福,什么是哲学可以为此作出贡献的,什么是我们个人能够和必须做到的。这涉及到我们面对生命所采取的精神态度; 艺术,除了接受生活的高度,还需要生活的深度;要认识思想并且与一切思想有关联。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使我们烦恼不已。难道恰恰是不断追求幸福而造成了不幸?幸福不是一个单词。重要的是给予这个词什么意义,它表示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单数中的“这个”幸福,生活艺术-哲学家威廉·施密德在他的新书中穿插了仔细思考意义的多样化:偶然的幸福、感觉好幸福、满载的幸福、处在不幸福的幸福,施密德针对幸福预言家想用廉价的办法使全世界都幸福指出,幸福只是为了替代更重要的追问“意义”一词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意义适合自己用,那么工作种类就得由此寻找意义并建立新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好运
第二章 快乐
第三章 充实
第四章 悲哀
第五章 为何幸福并非人生第一要务:寻找意义的几种结果
第六章 身体察觉的意义
第七章 心灵感受的意义
第八章 精神思考的意义
第九章 思考和感受的超我意义
第十章 从寻找意义到创造意义
摘要
    充实的幸福的奇妙之处在于:要实现这种幸福,不必排除悲哀,反而要去接纳它。很常见的悲哀是一种名为“忧愁”的悲伤。它不是因某种特定情况引起的、通常可以安慰的一种特定的痛楚,而是一种持续、广泛的悲伤,一种无法安慰的悲天悯人。这种针对人生和世界的悲伤就是忧愁,一种或许希望得到幸福,但认为幸福事实上无法得到的状态。忧愁是一个时时作痛、忧心忡忡的灵魂的存在方式,而不可被视作病态。陪伴它,或许也引领它的是一种深思熟虑后形成的认识:表面恒定的事物其实并不恒定,很多明显没有理由存在的事物却依然存在。忧愁中包含着一种想法:人类创造的一切何等脆弱,人的存在本身何等渺小,人类立足的大地随时可能塌陷。忧愁的人在各种情况下感到这种“原悲”:人离开了永恒的起源:现实和可能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无法或至多只能暂时与他人融合。忧愁的人知道,时间是不可靠的,作为是无意义的,人之存在实际上微不足道。他的幸福中也包含这种负面认识,他认识到,若非如此,自己就有流于肤浅的危险。这种对于悲哀的认识恐怕比愚蠢地否认悲哀更符合生活的本相。
    这是一种抑郁吗?或许是由I临时或长期压力造成的一种“反应型抑郁”,或者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性质类似于某种精神疾病的“内因型抑郁”,或者干脆是由所谓错误的、负面的想法引起的,似乎应视为无病Ⅱ中吟的“心病型抑郁”?“抑郁症”这种病肯定存在,对此,有很多医学上的治疗手段,有心理疗法,也可以治疗抑郁导致的(或引发抑郁的?)会显著增加心肌梗塞危险的“血管损伤”。但是并非每种忧愁都是抑郁,两者的区别很明显:抑郁的特征是感情麻木,思维僵化,既不愿也无力反思,而由感情驱动的思虑型忧愁的特点却是过于敏感、过于频繁地思索反省。
    忧愁的人与任何事物都保持距离以便反思,在他眼里,司空见惯、浑然不觉的一切都不再理所当然。他甚至觉得自己都成了陌生人,让自己的本体土崩瓦解:这是充实的幸福的反面。这种“病”无需治疗,相反,人之存在的这个维度值得精心保护。这种忧愁接近可以被视为一种不排斥悲伤、反而重视悲伤的人生哲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美好的、值得肯定的人生。
    关键问题是:如果希望实现这种悲哀的幸福,又该如何去做。这一点取决于能否友善地对待这种忧愁,让人既能满足实际生活的需求,又能拥有这种游离于现实生活以外的忧愁。为此需要定下“给自己的时间”和“给忧愁的时间”:在“给自己的时间”照管日常事物,也让思索歇口气;而“给忧愁的时间”专门留给忧愁,培养一些让忧愁栖身的生活习惯。要将悲伤控制在对身体和心灵有益的程度,比如可以在散步时沉浸于忧思之中,听音乐时可以愁肠百结。
    多种艺术形式可以用于表达忧愁,比如舞蹈。研究绘画和文学的人也会发现,历目前绘画和文学从未中断过表达忧愁。性爱是必要的,性的刺激(一点点多巴胺和内啡肽)能平衡忧愁,使人不致偏离生活的路线;还可以经营一座花园,欣赏自然界的生死荣枯,体会“另一种时间”,在这种时间里,忧愁者会比在新时代文化中生硬的直线型时间里更有“家”的感觉。所以伏尔泰才明智地让他笔下的主人公、在世上迷失了的老实人康拉德很后说:“还是种咱们的园地要紧。”只要我们安排得当,浪漫的忧愁折磨、摧毁人的一面可以得到控制。由此,悲哀也成了幸福的组成部分,而且使幸福更加持久。
    不过,幸福终归并非人生靠前要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