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意大利风光
字数: 154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狄更斯
出版日期: 2013-02-01
商品条码: 9787532759095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
¥3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由狄更斯所著,狄更斯一生中就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和本书《意大利风光》。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从辛苦的小说写作中抽身出来,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本来打算休息几个月时问,实际上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他的游记当中,狄更斯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而且从《双城记》《小杜丽》等长篇名著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他从法国一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的素材。《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这部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目录
读者的护照
取道法国
里昂,罗讷河及阿维尼翁女妖
从阿维尼翁到热那亚
热那亚及其毗邻地区
前往巴马、摩德那和波伦亚
波伦亚、斐拉拉纪程
意大利之梦
取道维罗纳、曼图亚和米兰,穿过辛普
朗山口,进入瑞士
取道比萨、锡耶纳前往罗马
罗马
意大利最后日子掠影
译后记
摘要
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四年,正当仲夏的时令与天气,在一个明媚的星期日早晨,我的好朋友,那时――你先别惊慌,可不是中世纪小说通常在开卷第一章里所描写的,那时只见两个旅行者一步一步地,在景色如画、起伏不平的道路上跋涉。可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那时,只见坐落在巴黎市内里弗利街的莫里斯旅馆大门内,驶出一辆英国式的大型旅游马车(一名很矮小的法国兵看见的,因为我发现他两眼盯着这辆马车),这辆马车还是新近才从伦敦贝尔格雷夫广场附近的大型家具仓库阴暗的大厅里发货的。
我不必解释乘坐这辆马车的这家英国人为什么在一周所有的吉日中,非要选中星期日的早晨全家人出发到意大利去旅游;这如同为什么法国所有矮小的人都是兵,所有粗壮的人都是马车的驭者,也不必由我去找出理由来一样:那都是历来如此。诚然,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有某种道理,那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所以要到意大利去,你们知道,是因为他们要到风景秀丽的热那亚去居住一年;这家英国人的户主还想在这一年里到意大利各地去走走,听任他那不肯安定的性格的驱使,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倘若我向全巴黎的人说明,这家英国人的户主,这家的一家之主就是我,而不是那个照料我的旅游事宜的非常和蔼可亲的法国从仆,那个就坐在我身旁的人――他真是一个优选的仆人,是个非常开朗的人――那于我也并没有多大的慰藉!其实,他比我更加具有长者风度,在他那魁梧的身躯旁边,相形之下我就显得异常渺小了。
当然,巴黎的外表――当我们的马车车声辘辘,经过面目森然的陈尸所近旁,跨过新桥桥顶时――并没有呈现出责备我们不该在星期日出游的气氛。每隔一个门面就有一家酒店,店堂内熙熙攘攘,生意兴隆;咖啡馆外拉开了遮篷,摆好了桌椅,准备过一些时候出售冷饮;擦皮鞋的人在桥头忙个不停;商店开门营业;两轮轻便马车和四轮运货马车,来往穿梭,辘辘有声;横跨塞纳河的一条条狭窄、倾斜、像漏斗一样的街道上是一派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举目望去,只见一顶顶绿色的睡帽,一根根烟斗,一件件宽大的短衫,一双双长统靴,到处是乱蓬蓬的人头;在那个时刻,一点也看不出星期日的样子,只不过随处可以看见一辆辆老式笨重的马车,挤着出游的一家大小,咕隆隆地响着,驶过街头;还有若有所思的闲着的人,穿着随便,从低矮的阁楼窗口探出身去,悠闲自在,不慌不忙,望着晾在窗口外阳台栏杆上刚擦好的皮鞋(倘若那人是男的),或是望着在太阳下晒着的袜子(倘若那人是女的);只有这些才显示出一点星期日的气氛。
走完了巴黎城外永远不能忘怀、永远不能宽恕的碎石铺的路,我们便向马赛进发。头三天旅程平静而单调。我们途中经过桑斯、阿瓦朗、夏龙。将一天的经历概述一下,就可说尽所有三天的经历。现记述如下:
我们有四匹马,一名驭者。他挥动长鞭,赶着那四匹马,那样子颇像亚斯特莱马戏场或弗朗科尼马戏场上表演的“圣彼得堡信使”那场惊险剧;只不过我们的驭者是骑在马背上,而不是像马戏场上是站在马背上的。这些驭者穿着极大的长统马靴,那靴子有的足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靴子穿在脚上滑稽可笑,很不相称,大得连本来应该是齐脚跟的靴刺都移到了靴筒的半腰上了。驭者从马厩里走出来常常手拿马鞭,脚穿鞋子,两手将靴子一只一只地搬出来,郑重其事地放在马儿身旁的地上,准备好一切。等到一件件都准备就绪,――啊,天哪!他干起来那么有声有色!――他就把穿着鞋子的脚伸进靴子里,或者由一两位朋友将他举起来,让他把腿伸进靴子。马厩里许许多多的鸽子频繁排粪,使缰绳为之增色,他将这缰绳拿在手中整理了一番,弄得马儿踢腿蹬蹄。他“啪”的一声像疯子似的甩了一下长鞭,口中吆喝道,“嗨――驾!”我们就上了路。我们的旅程刚开始的时候,他必定是要与他的马儿较量一番的,接着他就骂他那匹马是“贼”,是“强盗”,是“猪猡”,什么话都有,扬起鞭子劈头盖脑地抽打,仿佛他的马是木头做的。
头两天的路途中,那乡间的景色毫无变化,全都是一个模样:跑完了阴沉沉的原野,走上了仿佛没有尽头的林荫小道;跑出了仿佛没有尽头的林荫小道,又进入了阴沉沉的原野。旷野上尽管到处都种有葡萄,但尽是短小低矮的,藤蔓直挺挺的,毫不卷曲。每到一处就有许许多多的乞丐,可是人口异常稀少。我从未见过儿童这么少的地方,从巴黎到夏龙,我敢说,一路上我所见到的儿童一百个也没有。模样儿古怪的古老城镇都有吊桥和城墙,城角还有式样挺怪的小塔楼,就像一张张奇形怪状的脸一样,那城墙看上去仿佛套上了面罩,俯视着护城河。园子、田畴、小巷、场院,到处都有怪模怪样的小塔楼。这些孤零零的小塔楼,一律都是圆形的,顶是尖的,从来没有任何用途。还见到各式各样的倒塌的房屋;有市府,有岗亭,有住宅,还有城堡。城堡内有青草丛生的园子,园子里到处是蒲公英,很好形状像灭火器的塔楼和闪着亮光的小窗俯视着园内的一切。这些就是一次次见到的典型景物。有时,我们从乡间旅店经过,只见店外一堵残垣,还有整排的房屋,入口处刷着几个字:“内有马圈,可容六十匹。”别说六十匹马,再来二十倍也容得下,只是圈内不见有马,屋内也不见有人留宿,近处更不见有人影儿;我见到的只有店外悬的一束常春藤,那表明店内有酒可醉。常春藤在风中懒洋洋地飘晃,与周围的一切协调一致,全是懒洋洋的;那枝条枯干零落,绝不能说是愈老色愈浓。那里从早到晚都有窄小的式样挺怪的运货马车经过,六至八辆一队,从瑞士运来干酪。整个马车队往往只有一个人照管,有时甚至只由一个男孩子照管着――他坐在最前面的那辆车上,闭起两眼打着盹。车队经过,传来一阵铃声:马儿昏昏欲睡地挪着步子,摇动了马具上挂的铃铛。看那样子马儿心中好像在嘀咕(那是明明白白的),那蓝色的羊毛大马褡子厚实而沉重,马轭上装有一对怪角,在这仲夏的天气里,驮着它实在太热了。
这个地方一天当中还有两三趟公共马车经过。车厢外的乘客身穿蓝衣,模样像个屠夫,身上沾满了尘土;车厢内的乘客则头戴白色睡帽。车顶上的驭车者像傻子似的,脑袋不住地摇晃。“青年法国派”乘客注视着车窗外,他们蓄着齐腰的长胡须,蓝色的眼镜遮着两只杀气腾腾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粗大的手杖紧紧握在手中。还有那邮车,乘客只有两三个,车子横冲直撞,飞也似的驰过,转眼之间已经无影无踪了。间或还有几个从容不迫的老教士,乘着马车经过,那车子快要散架了,车身尽是锈迹,散发着霉气,颠簸摇晃,吱嘎作响。那种马车是没有一个英国人敢乘的。骨瘦如柴的妇人,东一个西一个地牵着牛绳让母牛吃草;还有的在挖土、锄地,或在田问干着更为吃力的活儿;还有的代替牧羊女,在看着羊群――无论在哪一块国土,要想对农牧生活以及以农牧为业的人有一个贴切的了解,就须看一首田园诗或一幅风俗画,并且在你脑海中想象出与诗画中所描绘的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致。
P5-9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