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观念的历险

观念的历险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英)怀特海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621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5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怀特海是独树一帜的思想大师,属于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列。怀特海的思想精微深邃,他的影响在他生前已超出了哲学领域,广泛波及到生态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多门学科,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不少大科学家都对他青睐有加。《观念的历险》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所著,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拥有可读性的作品,为我们了解、研究怀特海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文本、一种依据、一条通道。文明与野蛮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但文明与野蛮很难截然两分,即令我们可以对文明和野蛮给出一个明确的界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我们也不能割断文明与野蛮的联系,把它们看成彼此毫不相关的两样东西。因为,人类的历史正是文明逐渐取代野蛮的历史,用怀特海的话说,是说服逐渐取代征服的历史。
内容简介
怀特海是独树一帜的思想大师,属于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列。怀特海的思想精微深邃,他的影响在他生前已超出了哲学领域,广泛波及到生态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多门学科,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不少大科学家都对他青睐有加。《观念的历险》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拥有可读性的作品,为我们了解、研究怀特海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文本、一种依据、一条通道。

文明与野蛮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但文明与野蛮很难截然两分,即令我们可以对文明和野蛮给出一个明确的界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我们也不能割断文明与野蛮的联系,把它们看成彼此毫不相关的两样东西。因为,人类的历史正是文明逐渐取代野蛮的历史,用怀特海的话说,是说服逐渐取代征服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译者:洪伟
艾尔弗霄德·诺思·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现代有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曾任教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哈佛大学。代表作品有《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社会学观念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的灵魂
第三章 人道主义的理想
第四章 自由的方方面面
第五章 从强制到劝导
第六章 预见
第二部分 宇宙论观念
第七章 自然的规律
第八章 宇宙论
第九章 科学和哲学
第十章 新的改良
第三部分 哲学观念
第十一章 客体和主体
第十二章 过去?现在?未来
第十三章 事态的集合
第十四章 现象与实在
第十五章 哲学方法
第四部分 文 明
第十六章 真
第十七章 美
第十八章 真与美
第十九章 历险
第二十章 和平
译后记
摘要
    本书题目《观念的历险》从其最广泛的含义上讲,可以看作与“人类的历史”是同义语,因为它涉及人类及其广泛的心灵经验。根据本书题目的这一意义,人类必定体验了自己的历史,但历史的全部多样性不可能都被记述下来。
     我打算通过整本书的叙述来批判地考察在人类生活中观念所经历的这样一种历史,并通过一些有名的事例来说明我的论点。为说明论点而选取的具体话题,一方面受到我本人知识面的,带有任意性;另一方面也出于对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普遍意义的考虑。同时,根据我们在本书中的目标,历史包括连接着过去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历史概念不仅使过去、现在和将来能够相互阐释,而且也在大家的共同兴趣之中。至于一些详尽的事实材料,我们不得不依赖今天的以及以往三个世纪以来的一大批重要学者,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是我们人类必须给以优选尊敬的。
     理论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但反过来,以事实为基础的叙述也到处渗透着理论的阐释。视觉所直接感受的是变动中的有色彩的形体――“不确定的形体”,听觉直接感受到的是声音。但是,比如有一位即时的观察形体和听到声音的人,他是一位驻外国宫廷的使节,他在解释那些“纯粹的事实”时这样写道:“我会见了这个国家的大臣,大臣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极其清晰地说明了他将用以对付迫在眉睫的危机的措施。”以这种方式讲述的当时事实其实是一种当时的解释,除了纯粹的感觉材料外,它还包含着对这些材料的假设。
     后世的批判学者又根据自己的理论判断,从过去的当时观察中选择材料:他评判那些即时观察者,并对那些当时证据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样,按照19世纪后期所流行的那个历史学派的信念,我们就算达到了“纯粹的历史”。但历史学家和历史的观点要接近摆脱审美的偏见,历史的观点要接近不依赖形而上学原理和宇宙论观点,这只是一种想象的虚构。这种对历史的信念只可能出自那些为局部观念所支配的头脑――即为时代的、种族的、学派的及兴趣倾向上的局部观念的支配――这些头脑也无法超出它们自身的未经言明的。
     历史学家在描述过去的时候依赖于他对于何者构成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判断。甚至当他将自己的研究严格地在某一被选定的方面时,例如在政治或文化方面时,他仍要作出一个决定,即何者构成人类经验在这个方面的很好以及何者是这种经验的退化。例如,在思考人类政治史的时候,黑格尔在自己时代的普鲁士国家中看到了政治史的顶点;整整一代人之后,麦考利却在他那个时代的英国宪法制度中看到了这个顶点。对思想和行动的全部判断都取决于某种隐含的先前假定,除非遵照某个判断标准和期望目标,否则你无法判断何者为明知、何者为愚蠢,也无法判断何者为进步、何者为退步。这种标准和目标,在广泛传播后,便构成人类历史中的观念驱动力,同时也指导着人们对历史的叙述。
     在思考观念史的时候,我坚持认为“纯粹知识”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必须从我们的头脑中排除出去,因为知识总是与人的情感和愿望相伴随的。我们必须记住观念在普遍性方面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因此一个普遍观念在历史上总以特殊的形式出现,其形式取决于种族的特殊情况和文明的特定阶段。而普遍性程度较高的观念则很少得到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些观念是通过其适合于有关时代的特殊形式而间接地表达出来的。与此同时,与观念相伴的情感部分地归因于对于重要东西的模糊感受――这种感受源自较高层次的普遍性;部分地归因于一种对普遍性借以表现的特殊形式的特殊兴趣。一些人会被一面旗帜和一首国歌所激励,另一些人则对他们的国家所代表的文明形式有着模糊的情感并因此而感到振奋。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两种来源的情感是结合在一起的。
     吉本的历史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双重的故事。它讲述了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千年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的伟大,看到它的军事组织、各省区的行政管理、各种族的此消彼长、两种宗教的兴起与冲突以及希腊哲学之进入基督教神学的过程。吉本向我们展示了各种人物的伟大和渺小,他们中有的是士兵、政治家、哲学家和牧师;同时也讲述了一般民众的悲苦、英雄主义和野蛮粗俗;他还告诉了我们人类的幸福和他们所经历的恐怖。
     但在这整部历史中,是吉本在讲述,他是他自己时代的主导精神的化身。从这个角度看,他那多卷本的历史著作还讲述了另一个故事。这些著作是18世纪精神状况的记录,它们既是罗马帝国历史的详细记载,又是对作为白银时代的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普遍观念的展现。这个白银时代,就如与它极为相似的1700年前的古罗马的一个时期一样,未曾意识到由蒸汽机和民主时代的影响将要带来的它们自身的毁灭,而蒸汽机和民主时代恰好是蛮族时代和基督教时代的对立面。因此,吉本在叙述罗马帝国的衰亡的时候,也同时例示了他那时代的文化的衰亡。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