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 字数: 20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Henry David Thoreau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523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有名的《瓦尔登湖》一书。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入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译文名著精选)》译者徐迟先生是我国读者喜爱的散文家,他以堪与原作媲美的文笔译出这部经典之作,可谓名作名译,相得益彰。
本书译者徐迟先生是我国读者喜爱的散文家,他以堪与原作媲美的文笔译出这部经典之作,可谓名作名译,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超验主义家。
目录
经济篇
补充诗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阅读

寂寞
访客
种豆
村子

倍克田庄
更高的规律
禽兽为邻
室内的取暖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禽兽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摘要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要不是市民们曾特别仔细地打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会这般唐突,拿私事来渎请读者注意的.有些人说我这个生活方式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遇,我只觉得很好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有些人则问我有什么吃的;我是否感到寂寞;我害怕吗,等等。另一些人还好奇得很,想知道我的哪一部分收入捐给慈善事业了,还有一些人,家大口阔,想知道我赡养了多少个贫儿。所以这本书在答复这一类的问题时,请对我并无特殊兴趣的读者给以谅解。许多书,避而不用所谓靠前人称的“我”字;本书是用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我”字用得特别多。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靠前人称在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掉了。如果我的知人之深,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谈自我,谈那么多了。不幸我阅历浅陋,我只得局限于这一个主题。但是,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对于清寒的学生,或许特别地适宜。至于其余的读者,我想他们是会取其适用的。因为,没有人会削足适履的;只有合乎尺寸的衣履,才能对一个人有用。
我乐意诉说的事物,未必是关于中国人和桑威奇岛人,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读者,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居民,关于诸君的遭遇的,特别是关于生逢此世的本地居民的身外之物或环境的,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在店铺,在公事房,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的惊人苦役。我曾经听说过婆罗门教的教徒,坐在四面火焰之中,眼盯着太阳,或在烈火的上面倒悬着身体;或侧转了头望青天,“直到他们无法恢复原状,更因为脖子是扭转的,所以除了液体,别的食品都不能流人胃囊中”;或者,终生用一条铁链,把自己锁在一株树下;或者,像毛毛虫一样,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帝国的广袤土地;或者,他们独脚站立在柱子顶亡一一然而啊,便是这种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不见得比我天天看见的景象更不可信,更使人心惊肉跳。赫拉勒斯从事的十二个苦役跟我的邻居所从事的苦役一比较,简直不算一回事,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二个,做完就完了;可是我从没有看到过我的邻人杀死或捕获过任何[圣兽,也没有看到过他们做完过任何苦役。他们也没有依俄拉斯这样的赫拉勒斯的忠仆,用一块火红的烙铁,来烙印那九头怪兽,它是被割去了一个头,还会长出两个头来的。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他们不如诞生在空旷的牧场上,让狼来给他们喂奶,他们倒能够看清楚了,自己是在何等的环境辛勤劳动。谁使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田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他们不能不过人的生活,不能不推动这一切,一个劲儿地做工,尽可能地把光景过得好些。我曾遇见过多少个可怜的、永生的灵魂啊,几乎被压死在生命的负担下面,他们无法呼吸,他们在生命道上爬动,推动他们前面的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大谷仓,一个从未打扫过的奥吉亚斯的牛圈,还要推动上百英亩土地,锄地、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可是,另一些并没有继承产业的人,固然没有这种上代传下的、不必要的磨难,却也得为他们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委屈地生活,拚性命地做工哪。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