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

  • 字数: 158.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Thomas Nagel
  • 出版日期: 2014-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656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的问题(精)》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和价值。作者托马斯?内格尔从对待死亡、性行为、社会不平等、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引申出有关人格同一性、意识、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贯串《人的问题(精)》全书的中心,乃是个体的人生观及其与各种非个人的实在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突破了哲学内部的界线,从伦理学延伸到形而上学。同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论述心的哲学、论荒诞、论道德运气的文章。
作者简介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1937 ),美国当代分析哲学家,以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的哲学而著称。著有《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人的问题》、《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篇很短的哲学导论》、《平等与不公》、《他人的心灵:1969―1994年批评文集》以及《理性的权威》。
目录
前言
资料来源
第YI章 死亡
第二章 荒诞
第三章 道德运气
第四章 性反常
第五章 战争与屠杀
第六章 公共事务中的冷酷无情
第七章 优先政策
第八章 平等
第九章 价值的不完整性
第十章 伦理学不需要生物学
第十一章 大脑的对切与意识的统一
第十二章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第十三章 泛心论
……
第十四章 主观的与客观的
译后记
摘要
    **章 死亡
    如果死亡是我们的存在确定的、永恒的结局,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死亡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的意见显然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死亡是可怕的;另外一些人则不反对死亡本身,虽然他们希望自己不要早死也不要受痛苦。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往往认为后面那种人对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而后面那种人则认为持前一种观点者错在事理混淆不清。一方面可以说,生命是我们所有的一切,它的丧失是我们可能蒙受的*大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反驳说,死亡免除了它的主体这一想象中的损失,而且如果我们认识到,死亡并非是持续存在的人的一种无法想象的状况,而只是一段空白,我们就明白它可能没有任何价值,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因为我不想谈论我们是否或者能否达到某种形式的不朽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将干脆地使用“死亡”这个词或它的同源词来指称永恒的死亡,而没有任何形式的有意识的生存作为补充。我想要问,死亡是否本身就是一件坏事;它会是多大的坏事,以及会是何种性质的坏事。就是相信有某种形式的不朽的人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人们对待不朽的态度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如果死亡在根本上是一件坏事,那不会是因为它的肯定性特征,而只可能是因为它从我们夺走的东西。一种自然的观点认为死亡是一件坏事,因为它结束了生活所包含的所有好的东西。我将努力探讨与这种观点相关的种种难题。我们无需在此描述这些好的东西,而只需注意其中的某一些,如知觉、欲望、活动以及思想,它们极为普遍,以致成为人的生活的本质内容。尽管事实上它们既是快乐的条件也是痛苦的条件,而且有许多更加值得注意的坏事也许会压过它们,人们仍广泛认为它们本身具有令人惊叹的好处。我想,所谓只要活着就好、好死不如赖活,无非就是这个意思。情况大致如下:有一些因素,如果添加到人们的经历中去,会使生活更美好;还有另一些因素,如果添加到人的经历中去,会使生活变得更糟。但是如果把这些因素都撇开,剩下的东西并非只是中性的:它显然是肯定的。所以,哪怕经历中不好的因素很多,好的因素太少而且不足以压倒不好的因素,生活还是值得一过。这种额外的肯定力量是由经历本身而不是由它的任何成分所提供的。
    我不准备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或死亡对于其他人可能具有的价值,或它的客观价值,而只讨论它对于作为它的主体的那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在我看来,那是首要的问题,而且是困难*大的问题。让我补充两个观察资料。**,生命的价值及其内容并不与单纯的机体生存相连:在即刻死亡与即刻昏迷不醒直到二十年后死亡两者之间做选择,几乎没人会感兴趣(如果其他方面相同的话)。第二,像大多数好的东西一样,时间会使之成倍增长:多比少好。这额外的数量不必是时间上连续的(虽然连续性有它社会性的好处)。长期假死或冷冻,然后重新开始神志清醒的生命,这种可能性对人们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内心会认为这就是他们现在生命的延续。如果这些技术在什么时候完善了,外部所看到的三百年休眠期,在主体的经验里可能不过是他所经历的角色的一次突然中断。当然,我不否认,这有它本身的不足之处。在此期间,家人和朋友可能已去世;语言可能发生了变化;社会、地理和文化可能变得不熟悉,这些都可能带来不适应。不过,这些不便之处不会抹煞继续存在的基本好处,虽然是中断过的存在。
    如果我们从生命的好处转向死亡的坏处,情况就接近不同了。实质上,虽然关于它们的详细说明会有一些问题,我们认为生命中值得想望的无非是某些状况、某些条件或某些活动类型。我们认为的好处是,活着,做着某些事、有着某些经历。而如果死亡是一件坏事,令人讨厌的并不是处于死亡的、不存在的、无意识的状态,而是生命的丧失。这种不对称十分重要。如果说活着是好事,那么可以认为它属于人一生中的各个时期。这种好处,巴赫所享有的比舒伯特多,就因为他活得更长。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死亡是件坏事,而莎士比亚比普鲁斯特承受了更大份额。即使死亡是一种损失,也很难说出某人何时受到此损失。
    还有另外两点可以表明,我们不喜欢死亡,并不只是因为它造成长期的不存在。首先,如我已经提到过的,我们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生命的暂时中断,哪怕是相当长期的中断,本身是一种不幸。如果真能把人冷……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