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学和史学

经学和史学

  • 字数: 883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刘梦溪 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5699330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6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3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 《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创刊三十年来始终秉持“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提倡从现代看传统,从国际看中国,在广为汲纳国外各种新观念的同时,刻刻不忘本民族的历史地位。了解此刊的行内专家将“厚重,学术,名士,低调,性情”,视作《中国文化》的品格。《中国文化》创刊以来已出版55期,总字数逾2000万,获国内外学界人士高度好评。 为汇聚成果、交流学术、留住历史,特编选“《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分十二个专题,厘定为十二卷,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以及按传统学术分类的易学、诸子学和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等专门之学,更兼有文化现象学、民间信仰与民俗等跨学科领域。所收大都是名家之作,如钱穆、冯友兰、、钱锺书、季羡林等老辈,以及新时期活跃的学者王元化、冯其庸、金耀基以及李零、葛兆光、陈平原、刘小枫、扬之水等中坚力量。 这套丛书是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有识之士必备的案头参考书,也是学术研究者和写作者们的问道津梁,更是有志于在汉语世界立言者们的启程之阶。本卷主要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价值取向和对人类的普世意义,包括总论、分论、与其他文化系统比较研究及对未来的展望。本卷《经学和史学》,是对传统学术之经史之学的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主编刘梦溪 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文化》创办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学术思想与人物》、《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国现代学术要略》、《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学术与传统》(上中下三卷)、《七十述学》、《王国维与陈寅恪》、《国学与经学》、《八十梦忆》等。
目录
论经学三篇 蒙文通001 《周官》故书之谜与汉今古文新探 金春峰009 经义之争的立场与逻辑以何休、郑玄之分为例 郜积意032 中国经学史上的回归原典运动 林庆彰053 影印唐开成石经序 虞万里069 经学史上的独特景观论晚清公羊学的理论创造活力 陈其泰075 从“六经”到“二十一经” 十九世纪经学的知识扩张与典范转移 张寿安095 试论刘师培的经学思想 陈克明130 人文易与民族魂 萧萐父166 解开易数“九、六”的秘密 陈道生177 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 成中英193 《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 冯时208 《周易·需卦》探源傅剑平262《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 黄克剑273 《易传》与《子思子》 李学勤312 适时与变化提供道德常识与实际指导的《易经》 [美]司马富322 天道之两维早期儒家《诗》学与《易》学的变奏 王博330 说《秦风·小戎》《诗经》名物新证之一 扬之水351 《诗经》的情感世界 杨国荣366 《尚书·顾命》册仪的讨论 关于《曲礼》“六大”和《小盂鼎》“三左三右”的决疑 邓国光378 “六代乐舞”为《乐经》 说项阳389 《三礼通史》序 虞万里406 论《礼记》及其文化内涵 姜义华412 从古史重建到经义新诠 吴飞443 论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与城乡对立等有关问题徐中舒459历史上的中国 宁可484 论中国历史上的年号 来新夏513 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私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美]赵冈522 中国法律史上的民间法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 梁治平539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生态学试论 [美]汪荣祖555 序《中国历代奏议选》 丁守和563 中国社会封建论驳议 冯天瑜581 试论轪侯利苍的籍贯王利器593 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田余庆603 西晋之“清议”呼吁简析及推论 阎步克626 《史记笺证》编写中的若干尝试 韩兆琦654 《旧五代史》重辑的回顾与思考 陈尚君673 试论史学著述中的时序问题 主要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例赵冬梅691清朝满族社会的变迁及其史料 王锺翰703 张之洞与谭继洵父子、于荫霖的关系 订正罗惇曧对《抱冰弟子记》的一则误读 茅海建722 道史之间: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的两位中国史家[德]施耐德741 关于《北京历史地图集》的一封信 谭其骧75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