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 字数: 317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桑兵
  • 商品条码: 9787303272396
  • 版次: 1
  • 页数: 334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呈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以来的学人与学术、晚清民国的社会与文化。著有《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等。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稿钞本》《孙中山史事编年》等,合编《戴季陶集》等。
目录
绪 论 …………………………………………………………………… 1 第一节 缘起 ……………………………………………………… 1 第二节 学术史 …………………………………………………… 8 第三节 方法……………………………………………………… 16 第一章 四裔偏向与本土回应………………………………………… 24 第一节 由域外到本部…………………………………………… 24 第二节 方法与文献……………………………………………… 29 第三节 欧风美雨论高下………………………………………… 36 第四节 发现与发明……………………………………………… 44 第五节 了解之同情……………………………………………… 51 第二章 欧美汉学界与中国学者……………………………………… 57 第一节 巴黎学派正统…………………………………………… 57 第二节 西北欧其他各国………………………………………… 67 第三节 从沙俄到苏联…………………………………………… 79 第四节 新大陆的影响…………………………………………… 90 第三章 沟通欧洲汉学的先进———陈季同述论……………………… 96 第一节 “留学”与随使…………………………………………… 97 第二节 折冲樽俎 ……………………………………………… 103 第三节 私债风波 ……………………………………………… 108 第四节 从保台到革政 ………………………………………… 113 第五节 楚材晋用 ……………………………………………… 119 第四章 伯希和与中国学术界 ……………………………………… 124 第一节 敦煌劫宝 ……………………………………………… 125 第二节 礼尚往来 ……………………………………………… 133 第三节 文雅的树敌艺术 ……………………………………… 146 第四节 盖棺论定 ……………………………………………… 156 第五章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 ………………………………………… 161 第一节 留学结缘 ……………………………………………… 161 第二节 贵族与帝师 …………………………………………… 165 第三节 来华同好 ……………………………………………… 170 第四节 欧游识名家 …………………………………………… 181 第五节 关怀东亚 ……………………………………………… 190 第六节 彼岸炎凉 ……………………………………………… 203 第六章 东亚各国的学术交流———以中国研究为中心 …………… 209 第一节 游历与新兴东洋学 …………………………………… 209 第二节 中日学术交往 ………………………………………… 217 第三节 朝鲜与蒙古 …………………………………………… 229 第四节 由媒介而通道 ………………………………………… 236 第五节 魏建功与金九经 ……………………………………… 243 第六节 还期相敬莫相轻 ……………………………………… 248 第七章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 255 第一节 留学乎? 间谍乎? …………………………………… 255 第二节 学问的留学生 ………………………………………… 264 第三节 学习与生活 …………………………………………… 270 第八章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 ………………………………… 280 第一节 肇始与先驱 …………………………………………… 280 第二节 “耳痛”的书评 ………………………………………… 286 第三节 角逐东方文化事业 …………………………………… 292 参考文献 ……………………………………………………………… 298 人名索引 ……………………………………………………………… 3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