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三十一。三味。发汗若下之,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第三十二。五味。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三味。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不能眠,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四。五味,即猪苓散是。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六。四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下别有三病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三十八。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并三味。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三十九。用上初方。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第四十。用上初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第四十一。三味。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于姜汤主之。第四十二。二味。下有不可与栀子汤一证。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啁,真武汤主之。第四十三。五味。下有不可汗五证。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禹余粮丸主之。第四十四。方本阙。下有吐蚘、先汗下二证。
伤寒,医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第四十五。桂枝汤用前第十二方。四逆汤三味。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脉微者,下之解,宜调胃承气汤。第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前有太阳病一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第四十七。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八。再见柴胡汤,加减法附。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九。用前方。渴者属阳明证附,下有柴胡不中与一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用前方。
伤寒阳脉清,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一。用前方。小建中汤六味。下有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并服小柴胡一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三。加大黄,八味。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第五十四。八味。
伤寒十三日,过经{严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第五十五。用前第三十二方。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第五十六。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