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结构: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结构: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 字数: 29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怡乐|总主编:李帮喜//刘震
  • 商品条码: 97875228248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 的特征与本质相适应,实体经济肩负着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建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重任。因此, 关注到全球垄断-金融资本主义风险传导、新一轮 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赋予”我国实体经济 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 中探究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系统性方案。本书整合 了从经典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代表性流派的资 本积累理论,突出了在一个较稳定的增长结构中, 经济循环、技术创新、制度体系间需形成良性互动 关系。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要获得利润率合理提升与 高质量增长,需要遏制过度金融化、推动经济与金 融的共生共荣,需要技术范式升级与经济循环过程 畅通,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推进 创新和熨平流通,长期为“稳增长”提供保障。并 且,成功发挥作用的经济制度,总是在保持经济增 长与推进社会主义本质实现间达到有效统一;就振 兴实体经济而言,有效制度既要在供给面激励创新 ,又要在需求侧扩大市场规模、改善分配格局,达 到可持续的供需高水平动态均衡。这些发现突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演进背后的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学理支持,体现了经典理论的生命力。
目录
第一章 引言: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振兴实体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一 中国实体经济占比、投资与盈利水平简况 (一)实体经济占比走势 (二)实体经济积累动能发展趋势 (三)实体经济利润率比较 二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积累结构性矛盾 (一)传统技术范式下投资产出效率的下降 (二)多种成本提升对利润份额的挤压 (三)价值实现困境强化经济循环的负反馈 (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偏差 (五)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多目标和强约束 三 振兴实体经济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 (一)理论逻辑:工业现代化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 (二)国际经验:对前沿技术的控制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 (三)历史实践: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逻辑 第二章 资本积累结构:经济、技术与制度协同演进的框架 一 经典资本积累理论视域下实体经济长期增长的矛盾 (一)《资本论》体系中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经典积累理论的核心议题与中国稳定积累结构的目标 二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调节学派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解释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稳积累预期的制度体系 (二)调节学派:劳动过程、制度体系与再生产过程的配适 (三)两学派的理论比较及其与中国学者的研究互动 (四)资本积累的制度研究在中国实践中面临的突破空间 三 资本积累结构视角下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制度布局 (一)积累当事人:市场主体的理性投资能力 (二)积累的动能:再生产矛盾的协调与竞争政策 (三)积累的系统条件:货币体系价值稳定与信用扩张的协调 (四)积累的系统条件:政府的协调能力与政治共识 (五)资本循环与再生产条件: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六)价值生产过程:技术类型与劳动管理制度 (七)价值实现过程:最终产品需求结构 (八)资本周转条件:金融与行政管理 四 经济循环、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协同演进的理论框架释义 第三章 实际资本积累与金融资本积累共生与分离的矛盾关系 一 理论逻辑:资本积累“两重化”的发生过程及其影响 (一)生息资本积累超越实际资本积累的过程 (二)金融资本膨胀对实际资本积累的矛盾作用 二 历史经验:金融资本主义产生与运行的历史 (一)金融资本主义的产生:组织模式与制度支持的嵌套 (二)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中国的基本防御机制 三 技术创新过程中金融资本投资与实际资本积累的互动 (一)技术革命周期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理论关系 (二)工业革命实践中金融资本组织形态的演化 (三)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技术创新的风险 四 经济循环总过程中金融化的作用机理 (一)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及其利润率的影响 (二)金融化对居民部门收入与消费的作用 五 中国改革过程中实际资本积累与金融资本积累的协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