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域绘画·5(天王·金刚)(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

西域绘画·5(天王·金刚)(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马炜,蒙中
  • 出版日期: 2009-11-01
  • 商品条码: 9787229006303
  • 版次: 1
  • 开本: 8开
  • 页数: 29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天王画像在《西域绘画5:天王?金刚》的编选中占了多数,金刚力士只选了三件代表性的作品。所谓天王,即身居欲界六天之很下天的护世四天王。此重天位于须
弥山的半腹,半腹有犍陀罗山,其山有四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山,各自护守其领地。根据《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所讲,"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
山黄金教(土垂)。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无(土垂)。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堙。北方多闻
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土垂>。"
在《西域绘画5》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天王的形象几乎全以武将的形象出现,身
披铠甲,八面威风,一副常人不可逼近的貌相。之所以如此,本来便与天王类似君王的身份有关。而具体到每一位天王,仅从程序化的服饰、面容很难对应,所以必
须依靠供养题记或是其手中所持的法器来断定身份。即如东方持国天王持弓箭,西方广目天王持宝剑,北方多闻天王持长戟,南方增长王持棒。天王的画像多出自于
幢幡,由于幡的主体幡身是一狭长的绢带,画面所限,因此呈现给观者的画像基本上是单独的立像。书中收录的两幅绢画《行道天王图》,是难得一睹的群像,虽然
画幅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场面壮阔,气魄非凡。两幅作品是相同的题材,而且构图也大体接近,主要描绘了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带领众眷属随从,乘云渡
海,巡查领地。
摘要
    金刚力士像(左)
    该幅金刚力士像出自于幡的主体幡身。幡的两侧流苏绿边呈绿色,一边呈青绿色,底部的幡脚则呈深藏青色。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幡脚与幡身相间隔的菱形格子。
    画像不论是用色手法还是颜料的质地,均能体现出敦煌绘画一贯的作风,红、绿、白三种主色纯净而热烈,以色调的强烈对比营造出绚烂的感受。绛色的深浅浓淡变化,配合着肌肉的线描用笔,有力地凸显出金刚力士的强健筋骨,极富视觉感染力。
    金刚力士像(右)
    首先是金刚的嘴唇、裙带以及右脚所踏的莲花瓣的勾线,皆设之以艳丽夺目的红色,夺人眼目;其次是肌肉的突起部分采用了高光的技法,其表现效果甚至胜出前一幅作品。再者,身体的扭转、右臂的上举握拳,眉目口鼻的夸张,此类特点属于当时画工描绘金刚力士时比较常见的范式。如咸通九年(868年)所制的有名的《金刚经》雕版印刷作品,其中便出现了与本幅作品相似的金刚力士形象。很后值得读者注意的是,勾描用笔大多起止露锋,活脱脱行草书的笔意。当时的唐代绘画流行“吴家样”的风格,这幅作品无疑提供了很好精彩的印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