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变迁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变迁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莫福山,苏发祥 主编
  • 出版日期: 2009-01-01
  • 商品条码: 97878110872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农奴制生产方式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剥削生产者——奴隶为基础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作为历史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登上历史舞台,它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国家和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宗教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制制度的形成多在这一时期,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转折和进步。奴隶制的产生结束了原始公有制,开辟了私有制社会。我们可以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看到,这一时期,由于战争时期的奴隶不再被杀掉,从而提供了剩余劳动力。虽是简单劳动,但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为奴隶主增加了财富,也给农业和手工业分工提供了条件。这是新的文明的开始,原始公有制解体了,私有制产生了,一个时代灭亡了,另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目录
一、西藏概况
二、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
三、翻天覆地的农牧民生活
四、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
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六、游人如梭的“世界屋脊”
七、蒸蒸日上的教育事业
八、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
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农业
     西藏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在昌都县澜沧江畔发现的卡若遗址,表明在四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就有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西藏农业分为高原农业和低地农业两类。高原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圆根等,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低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鸡爪谷及各种蔬菜等,分布在藏东南低海拔地区。西藏农区也是西藏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适合于农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种树种草,从而使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951年西藏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农奴受封建农奴制的长期统治,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在农区仍普遍使用木犁耕地,牦牛踩场脱粒,少数地方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民主改革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西藏农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西藏的农业状况。
     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进军西藏时,中央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政策,并在西藏各地开展大规模开荒生产运动。在西藏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下,进藏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发展农垦业,不仅解决了西藏部分地区的粮食自给和蔬菜自给,还向藏族群众传播了优选的生产技术。1952年7月1日,进藏部队在拉萨西郊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国有农场——拉萨七一农场。8月1日,八一农场建立。1953年西藏工委在七一农场基础上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农业科研机构——拉萨农业实验场,为西藏培育优良青稞、小麦品种和新的蔬菜品种、建立苗圃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52年八一农场播下第一批白菜种子开始,到现在已发展到近百个蔬菜品种。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