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夏季走过山间

夏季走过山间

  • 字数: 16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 作者: 约翰·缪尔
  • 出版日期: 2014-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321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868年3月,约翰·缪尔到达三藩市。不久之后就开始了他前往优胜美地的一周旅行。这次旅行使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地区。1869年6月,曾经雇用过缪尔几周的牧场主德莱尼(p.delaney)再次雇用缪尔。
在随后这一年夏天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约翰·缪尔一直跟羊群在优胜美地区域活动。我们翻译的这本《夏季走过山间》就是他这3个月的山中日记。
作者简介
约翰·缪尔(1838―1914)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缪尔对自然风光浓墨重彩、光芒四射的描写吸引着欧美几代爱好文学的读者,而每个出门旅行的人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共鸣。对于生活在喧闹都市的芸芸众生,可从缪尔的书中去除浮躁之气,汲取心灵的清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与羊群一起穿越山麓丘陵
第二章 在默塞德河的北支流露营
第三章 面包荒
第四章 向高山进发
第五章 优胜美地
第六章 霍夫曼山和特纳亚湖
第七章 一次奇妙的经历
第八章 莫诺山道
第九章 血峡和莫诺湖
第十章 托鲁姆涅营地
第十一章 回到低地
译后记
摘要
    今天早晨,我们的食品、露营用的水壶、毯子、花草标本轧制器等都在两匹马的背上捆绑停当。羊群朝着茶褐色的山麓丘陵行进,我们也在滚滚飞尘中从容前行。德莱尼先生个子高高,瘦骨嶙峋,他那像被刀削过的鲜明侧面轮廓看起来很像堂吉诃德。他在前面带领着驮载用品的马,紧随着的是高傲的牧羊人比利,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掘食族印第安人(digge Indian)头几天要帮我们在灌木丛生的山麓丘陵里赶羊行进。我跟在后面,腰带上拴着一本笔记本。
    我们出发的农场在托鲁姆涅河的南面,靠近法兰西沙坝(French Bar),那里变质的含金板岩构成的山麓丘陵,往下延伸到中央谷积层矿的地形之下。我们才刚刚走过1英里,羊群中一些领头的老羊就开始时而奔跑,时而向前张望,这一过程表现出来的急不可耐和兴致勃勃的神情让人们看到,它们是想起了去年夏天享用过的甘美牧草。霎时,整个羊群似乎都因为希望而躁动起来。母羊呼唤着小羊,小羊回应着,声调里美妙地带着人类的绸缪情意,它们温情脉脉、颤颤巍巍的叫声因为匆匆拽食了满嘴枯草而时断时续。羊群汹涌似的漫向山坡,在这片扰攘的咩咩叫声中,每只母羊和小羊都能辨认出彼此的声音。一旦哪只疲倦的小羊在灰尘滚滚中半睡半醒,没能回答它妈妈的呼唤,母羊就会飞奔着穿过羊群,回到小羊*后一次回应母亲呼唤的地方。母羊拒绝任何抚慰,直到*终在1000只小羊中找到她的那只才安定下来,虽说在我们眼中,羊的样子都一个样儿;在我们耳中,羊的咩咩叫声也没有什么两样!
    羊群以大约每小时1英里的速度前行,分散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底部宽约100码,长约150码。歪歪扭扭、不断变幻的前端由*强壮的几只觅食羊组成,他们是“领袖”,是它们和分散在三角形的“主体”上参差不齐的两侧那些*活跃的觅食羊,在石头和灌木丛的缝隙处急切地搜寻着草叶和树叶;而那些小羊羔和孱弱的老母羊懒散地跟在后面,是三角形所谓的“底边”。
    快中午的时候,酷热令人难熬,可怜的羊都已气喘吁吁,令人矜怜。它们到每个树荫下都想驻足乘凉。我们则饥渴地透过暗淡但又炙热的日光,搜索白雪皑皑的山峦和溪流,然而视野里什么也没有。映入眼帘的,就是蜿蜒的山麓丘陵。灌木、树和支棱外露的板岩四下散布,使山麓丘陵显得高低不平。这里的树大部分是蓝橡树(Quercus Douglasii),大约30~40英尺高,浅淡的蓝绿色树叶衬托着白色的树皮,在*贫瘠的土壤或者野火烧不到的岩石缝隙中稀稀拉拉地生长着。在很多地方,板岩突兀地耸立在黄褐色的草叶之间,被青苔覆盖的尖锐板岩就像是没人光顾的乱葬岗上的墓石。除了橡树和其他四五种石兰科植物(manzanita)和滨枣属植物(ceanothus),这里山麓丘陵的植被与平原上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我在早春的时候来过这个地区,那时候到处是鸟飞蜂鸣,百花烂漫,俨然是一个迷人的公园。现在,灼热的气候已经使得万物都变得委靡不振。地面龟裂了;蜥蜴在岩石上四处滑动似的爬行;数目惊人的蚂蚁,微小的生命火花似乎伴着酷热燃烧得更加明亮,它们排着长队奔跑着奋战并收集食物,这时,它们不可遏止的精力正在精彩地扑腾!暴露在如此火烧一样的阳光下,这些蚂蚁居然没有在几秒钟内被烤成干儿,实在是不可思议。几条响尾蛇盘着身子躺在偏僻的地方,但是很少能够见到。一向聒噪喧扰的喜鹊和乌鸦,这会儿也安静了,同羊群混杂在一起站在*阴凉的树下,喙都大张着,翅膀耷拉着,呼吸困难得发不出声来;鹌鹑们也在少数几个微温的碱性池塘附近找到阴凉处躲着不走;棉尾兔(cottontail rabbits)在鼠李属灌木丛的阴凉处蹦来跳去;偶尔还能看到长耳朵的野兔在更为开阔的林间空地上优雅地慢跑。 中午,我们在一片树丛里小憩了一会儿后,继续驱赶着饱受尘熏灰呛之苦的可怜羊群向前翻越灌木丛生的小山。可是,我们一直走着的那条模糊不清的山路在*需要的时候居然消失了,我们被迫停下来,观察周围,辨别方向。那个中国人似乎认为我们迷路了,用洋泾浜英语絮絮叨叨地说着灌木丛太多太密之类的话。那个印第安人则安静地扫视层层叠叠的山脊和峡谷,寻找着出路。在穿越荆棘遍布的丛林之后,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条前往考尔特维尔(Coulterville)的大道。于是在太阳下山前的一个小时,我们就一直在这条路上走,直到找到一座干燥的农场后,才扎营准备过夜。
    在山麓丘陵里同一群羊一起露营,简单而又容易,不过与愉快舒适相比倒是大相径庭。直到太阳下山,牧羊人监督着羊群在附近寻找吃的东西。我们其余的人则要做捡柴、生火、煮饭、拆包和喂马等活计。黄昏的时候,疲惫不堪的羊群被赶到营地附近*高点的空地上,在那里,它们高高兴兴地挤在一起。每只母羊都找到了自己的小羊,并给它们喂了奶。然后所有的羊都安歇下来,直到早晨都不再需要照料。
    随着“开饭了”的一声喊,晚饭开始了。每个人都端着个锡做的盘子,自己动手从小锅和平底锅里面把食物盛出来,一边聊着与露营有关的话题,例如喂羊啊、矿藏啊、丛林狼啊、熊啊,或者聊一些可以大赚一笔的淘金时代的难忘冒险经历。那个印第安人总是在不起眼的地方一言不发,好像他属于另外一个物种。饭吃完了,狗也喂了,抽烟的人靠着篝火抽烟。在吃饱喝足和烟草的作用下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平静,就像是圣人脸上出现的那种柔和的、入定似的沉思冥想之光。然后突然间,好像从梦境中惊醒似的,每个人叹口气或者咕哝了一句什么,把烟灰从烟斗里磕打出来,打了个哈欠,片刻间注视了一下篝火,说:“好了,去睡觉了。”话音一落就都进了自己的毯子,消失在视线之外。篝火闷烧着,忽明忽暗地闪烁着,一两个小时后才熄灭;星星更加明亮;浣熊(coons)、山狗和猫头鹰不时发出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静谧;蟋蟀和雨蛙(hylus)奏起了欢快的持久音乐,**和谐完美,犹如夜晚本身的一部分。不协调的仅仅是,不知哪个睡着的人发出的呼噜声,或者是哪些羊因为嗓子里进了灰尘而咳嗽起来。在星光下,羊群像是一床灰色的大毯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