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死恋

生死恋

  • 字数: 27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 作者: 林淑华
  • 出版日期: 201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28660
  • 版次: 1
  • 开本: 40开
  • 页数: 367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与张爱玲、苏青比肩的92岁海派才女林淑华编写的泣血自传体小说《生死恋》。《生死恋》的内容简介如下: 她,一位天真快乐、温婉多情,独享万千宠爱的富家千金小姐; 他,一位勤奋刻苦,志向远大,然而出身贫困之家的热血青年; 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自然要遭受重重阻碍,然而要怎样纯洁真挚的爱恋才能经得住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压力,要怎样的矢志不渝与勇气才能争取到相守的幸福? 战争的残酷,人世的炎凉,他的积劳成疾,她的强咽血泪……回荡在世间的是这曲生死恋歌的绝响。 八年的苦恋,两年的相守,留下一生的追忆……
目录
《生死恋》劫后余生的故事(代序)
重版自序
《生死恋》重版记
初版自序
吴序
胡序
三版后记
读《生死恋》后
读《生死恋》
一  身世
二  初恋
三  拒婚
四  小别
五  抗命
六  母丧
七  压迫
八  重逢
九  战争
十  苦难
十一  热恋
十二  毕业
十三  波折
十四  激变
十五  释嫌
十六  枝栖
十七  新婚
十八  结晶
十九 阋墙
二十 罹病
二十一 永别
二十二 长恨
摘要
    早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叫我认方块字,念《三字经》,背《唐诗》,到我七岁时,母亲才给我留发,改装,恢复了我女孩儿的本来面目。于是父亲又叫我学《孝女传》、《二十四孝》和《列女传》等。
    母亲却开始给我“缠脚”。我看见母亲和舅母的脚都是小小的。母亲用白竹布给我缝了两双“袜套”。那“袜套”缝得很尖瘦、狭窄,后跟却空着不缝,勉勉强强把我的一双脚塞进“袜套”后,再把后跟的两端布拉得紧紧的用针线缝死,这时,我已经觉得很痛很痛了,母亲还让我站在地上试着走走。我痛得连站都站不稳,还能走路吗?我的眼泪也就跟着淌下来了。我不干,大声地哭喊起来。母亲哄着我说:
    “裹脚还有不痛的吗?我们那时候,都还用更长的布条一层一层缠起来,那才真叫痛呢!哪有现在这样用‘袜套’来裹脚的,这已经算是开放了。宝!忍着点儿,痛几天,慢慢就习惯了。”
    可是,这“袜套”紧紧地裹在我脚上,害我痛得一晚上也没有睡好觉。到了第二天一早,我趁母亲还未起来,找了把剪子就把“袜套”给剪了,扔在地上。母亲发现后,又拿出一双来要给我穿,我又哭又叫,硬是不肯再让她给我裹。母亲见哄我不动,也只好放弃了给我“缠脚”的老规矩。所以我有幸到现在还保持着一双“天足”。
    我上学很晚,在八岁(虚龄)时,父母亲才把我送到培德女校去上学。父亲给我取的学名叫“德闳”。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校长是一位懂法文的“嬷嬷”。父母亲都是信佛的,大概因住所附近没有其他学校,而邻居家的孩子早已在那里上学了,所以只好把我也送到那所学校去了。
    母亲给我留了一年的头发,到上学时,还梳不了辫子,所以就剪了个“童化”头,后来才慢慢地梳成了辫子。
    上学后,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也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就连续跳了两级。高小毕业后,顺利地升入了初中。
    这学校在小学时还招收男生,到了中学就不再收男生了。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我的潜意识中,觉得在这世界上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之“骄子”;在这个家庭中我是一个被父母宠爱着的“独生女”;在学校里我是一个博得师长赞誉的“好学生”;即便在周围的一群小伙伴中,也被认为是一个吃得好、穿得好、长得好的“顶儿尖儿”。我有着一般生长在富裕家庭中的女孩子的劣根性:骄傲、任性、倔强、好胜,既矜持,又爱撒娇……
    从我走过的这十多年的道路来看,应该说是快乐、幸福、平坦、顺当的。进了初中后,我对自己的前途抱着更大的希望,对自己的生活也产生了更美的憧憬。我的理想是: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我觉得这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哪里想到,我初中才念了一年半,连初二还没读完,日本鬼子就在东北发动“九?一八”,接着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连续的侵略之火,不断在中国的土地上燃烧……
    父亲的家境骤然衰落,他说他不能再供我上学了。这是个实际情况。另外,我想父亲那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想,恐怕也是一个因素。再有,他把我送到教会学校去上学,本来也是出于不得已,现在面临这一现实,他当然不会再供我上学了。我从此失学。那一年,我才十四岁。不能继续上学,我的希望、憧憬都被打破,当然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引起我心头过去从未有过的懊恼、气愤、烦恼和苦闷……
    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在这侵略战争中,同学中遭此厄运的也不是我一个。有的同学到内地去了,有的同学随父母回老家去了,就是住在我们西面既是邻居又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与我同校而不同班的璧姐(她比我大)不是也同样失学在家吗?还有许多同学也都和我一样失学了,只好无可奈何地待在家里。我懊丧、气恼又有何用?这样一想,我的情绪才稍稍平静些。
    不能再到学校去了,我也像有些同学那样,只好在家自修吧。虽然进度慢、效果差,却也未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弥补之法。于是,我把学校里教的《古文观止》、《孟子》、《左传》、《千家诗》温习着,学着看。我花了一定的时间去读“THE
    NEW
    CHINA”和“TALESFROM
    SHAKESPEARE”,背了许多英文生字,不识不懂的就查字典;也天天练习大小楷。相对来说,我对数学的兴趣远远不及国文和英文。另外,我爱好文学,除了自修上述功课外,也常常偷看家里的《三国志》、《水浒》、《聊斋》和《红楼梦》等。我还向同学借了些新文学的作品来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鲁迅的《彷徨》、《呐喊》、《阿Q正传》等,鲁迅的书我还不太理解,兴趣不大。而巴金的《家》、《春》等却引起我更大的兴趣,可以反复看几遍而不厌倦。这些新文学作品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
    我在家除了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自修和阅读文学作品上外,也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不少家务活儿。
    母亲是一位很贤惠、很能干,脾气又很温和的女性。她的手很巧,不仅能刺绣,也能缝制四季衣服,还擅长烹调、烧制各种可口的菜肴,也能做一些美味的小吃,如糖酱核桃仁、桂花糖芋艿等。在她的教导下,我也学会了缝纫、烹调等活儿。可惜的是,母亲的视力在逐渐下降。她教我绣花时,戴上了花镜也感到很费劲。好在我升人初中后,学校里一位副校长高嬷嬷是教手工的,所以在那一年半的初中时期,她已教给我们许多手工活儿,有中国的刺绣和西式的包花、抠孔花,还教了我们做桌布上的花边等。我对这些也是很感兴趣的。这样,我在家自修学业和学习家务、手工活时,也能稍稍驱散我失学所引起的愤懑和痛苦。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在消逝,转瞬就是两年过去了。
    谁又想到我的生活又起了一个突变!从这突变中我**次流出了我真心感到伤心的、忏悔的眼泪,也从这一次的眼泪开始,我的一生从此与眼泪结下了不解之缘!
    P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