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面向2035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

面向2035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

  • 字数: 5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任少波 等
  • 出版日期: 2022-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8424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面对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的新形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主动担当新的历史使命,深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全方位服务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治国理政。切实担负起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聚焦培育时代新人、理论武装人民的核心目标,进一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文化认同和理论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理论上对诸多百年未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内生逻辑作出深刻回答,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内涵和制度优势,并针对如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系统性、战略性的规划研究,为全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理论。增强国际性议题设置能力,善于利用话语领先优势积极布局研究,力争在新世界秩序、全球正义、全球治理等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原创研究成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文化理解认同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力量。
面向2035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加强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扎根中国、铸魂育人、范式迭代、文明互鉴,促进中国特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自主性、带领性构建;坚持融通古今中外,利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学术资源,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协同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强化制度设计、组织保障和文化建设,培育批判创新的研究氛围,营造更有创新创造活力的学术生态,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固本培元,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面向2035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尝试以项目带动科研攻关,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探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逻辑关系与建构路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二章是现状与愿景研究,主要聚焦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挑战、使命与愿景。第三、四、五、六章是学理研究,主要聚焦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逻辑关系和发展演变。第七、八章是比较研究,主要聚焦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政策与不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经验与动向。第九、十章是战略与政策研究,主要聚焦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重点与发展路径、政策支持与生态建构等问题。全书力求体现问题导线、实践导向、战略导向、未来导向。
目录
第一章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
第二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特点
第四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与愿景
第一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新时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面向2035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愿景目标

第三章 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蕴内涵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构成
第三节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第四章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演化与调整
第一节 学科体系及其演化规律
第二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方位
第三节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自主性、引领性建构

第五章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结构逻辑与战略迭代
第一节 作为知识生产与组织方式的学术体系
第二节 确立开放包容动态调适的学术价值
第三节 构建符合特定科学范式的学术标准
第四节 推进面向世界与未来的范式迭代

第六章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突围与化生
第一节 话语体系的内涵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存问题
第三节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战略突破
第四节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生与传播

第七章 国际哲学社会科学政策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国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国际哲学社会科学政策现状
第三节 国际哲学社会科学政策发展的趋势

第八章 不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牛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特点
第二节 剑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特点
第三节 哈佛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特点
第四节 斯坦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特点
第五节 东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特点
第六节 不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

第九章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重点与发展路径
第一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
第二节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
第三节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第四节 发挥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育才功能
第五节 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式转型
第六节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开放

第十章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生态建构
第一节 价值引领与精神文化建设
第二节 组织制度与评价体系建设
第三节 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

结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担当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