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村落文化的变迁与重建

村落文化的变迁与重建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柯芳,邹霞
  • 出版日期: 2023-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18500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农村的物质生产力获得了增长。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家庭的生产功能再次得到确认,个体农民从集体的约束下解放出来,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的释放,持续的物质增长,逐渐消解了传统村落文化存在的根基。经济增长促使村落文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开始从以农耕为主向农工商多元经济发展;二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逐渐突破了传统村落文化封闭的格局;三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利益观念日益瓦解传统村落文化的礼俗性,能力、财富、地位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消费主义、特别个人主义等观念,在村落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村庄伦理规范失去约束力,导致“无公德的个人”盛行。重建村落社会的道德系统,是村落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村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是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村落文化建设不能超越或者滞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要着重村落文化的主体性、公共性、制度的长效性等方面。
作者简介
本书遵循着从历史到现实的思维逻辑进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的研究,梳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建设思想的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村落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这时期的村落文化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本书着重分析了当前村落文化的现状,从宗族文化、宗教文化、人情礼俗文化、伦理文化四个方面对当前村落文化的现状以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综上,总结出村落文化及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目录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研究现状及评析
1.3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4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2章社会主义村落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2.1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
2.2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2.3社会主义村落文化建设的目标、方针和内容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造村落文化的探索
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村落文化的探索
3.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村落文化改造的实践及其经验
第4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村落文化变迁
4.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村落文化改造的途径和方式(1956~1978年)
4.21956~1978年期间村落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
4.31956~1978年期间村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4.41956~1978年期间村落文化建设的主要教训
第5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村落文化变迁
5.1改革开放以来村落文化变迁的动力:农村的经济变革
5.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变革对村落文化的影响
5.3改革开放以来村落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
5.4改革开放以来村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村落文化的新变化
6.1村落宗族文化
6.2村落宗教文化
6.3村落人情礼俗文化
6.4村落伦理文化
第7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村落文化的区域差异
7.1村落宗族文化的区域差异
7.2村落宗教文化的区域差异
7.3村落人情礼俗文化的区域差异
7.4村落伦理文化的区域差异
第8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8.1集体化和市场化双重影响下的村落文化
8.2重塑村落文化的主体性与公共性
8.3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落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