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

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

  • 字数: 37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 商品条码: 97871224373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进展丛书”的一个分册,也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专项出版规划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规范和非规范填埋场存余垃圾污染与资源属性并存特点,系统介绍了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与二次污染防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存余垃圾污染与资源属性识别、污染物与可回收物交互耦合机制、存余垃圾采选及资源化过程中恶臭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存余垃圾原位和异位处置场强化稳定化、存余垃圾智能组合分选、存余垃圾分质资源化与示范工程建设、高浓度渗滤液碳氮协同削减及浓缩液全量化处理、存余垃圾原位削减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体系及商业化模式等,为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撑。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处理处置、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赵由才,男,1963年7月生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教授、博导。1980年9月安溪一中高中毕业,1984年四川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12月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毕业(现过程所,硕博连读),1991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1995-2000年曾在美国、瑞士、新加坡、希腊等国家工作4年。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6年1月晋升教授,1999年9月聘为博导,2008年1月被聘为同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连续22年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入选多种人才计划,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国务院特殊津贴多种荣誉称号。从事生活垃圾、泥质废物、建筑废物、危险废物、工业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与应用,研发成果获得广泛应用。主持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基金、国家863和科技支撑、环保部公益性科研专项、教育部重大重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作为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发明者授权发明专利72项,非一发明者授权发明专利18项;SCI收录论文135篇,在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6部,国内出版社分别出版学术专著8部、学术著作83部、参编学术著作11部。指导博士生57名,硕士生80名,工程硕士25名,博士后5名,教育部委派进修生9名。
目录
第1章 存余垃圾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1
1.1 存余垃圾定义和特征 2
1.2 存余垃圾污染与资源双重属性 2
1.2.1 存余垃圾污染属性特点 2
1.2.2 存余垃圾资源属性特点 3
1.2.3 污染与资源属性的转化 3
1.3 存余垃圾产物含量特征与资源化工艺 4
1.3.1 存余垃圾预处理技术 4
1.3.2 存余垃圾挖采资源化 5
1.3.3 主要筛分产物含量特征 5

第2章 存余垃圾污染风险评估及与可回收物交互耦合机制 8
2.1 填埋场污染物赋存状态及风险评估 9
2.1.1 相关场地信息 9
2.1.2 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10
2.1.3 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分析 12
2.1.4 填埋场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建立 15
2.2 复杂堆积体系污染资源演变规律及填埋龄判断 16
2.2.1 Prophet 模型模拟预测填埋场污染物演变规律 16
2.2.2 基于腐殖质分子量指标的填埋龄判断 21
2.2.3 基于三维荧光变化特征的填埋龄判断 27
2.3 污染物与可回收物的交互耦合机制 29
2.3.1 典型污染物与可回收物的交互作用机制 29
2.3.2 废塑料洁净及其与污染物的交互关联作用 30
2.3.3 老化微塑料对亲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及作用机理 31
2.4 存余垃圾开采筛分资源化技术及碳排放分析 36
2.4.1 废塑料性能演变及资源转化 37
2.4.2 腐殖土特性及资源转化 38
2.4.3 无机骨料资源转化 44
2.5 污染属性与资源属性判别模型 45
2.5.1 基本模型构建 45
2.5.2 模型参数计算 45
2.5.3 模型修订与构建 47

第3章 存余垃圾采选及资源化过程中恶臭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 52
3.1 恶臭快速监测平台及时空变化规律 53
3.1.1 填埋场恶臭产生情况 53
3.1.2 臭气浓度标准监测方法及优化手段 54
3.1.3 存余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时空分布规律 55
3.1.4 恶臭快速检测平台 57
3.1.5 存余垃圾开采筛分过程恶臭浓度 59
3.2 病原微生物时空变化规律 63
3.2.1 填埋场微生物多样性 63
3.2.2 生物气溶胶的潜在风险 64
3.2.3 填埋场内微生物时空分布 64
3.2.4 存余垃圾资源化工程的微生物采集与分析 66
3.3 恶臭抑制低毒药剂开发及应用 70
3.3.1 低毒化学药剂 70
3.3.2 低毒化学药剂小试验证 71
3.3.3 低毒化学药剂中试验证 78
3.4 短时成膜覆盖材料开发及应用 80
3.4.1 膜材料配方开发 80
3.4.2 膜材料物理化学表征 85
3.4.3 膜材料性能验证 87
3.5 腐殖土固定床处理有组织排放气体 88
3.5.1 腐殖土固定床原理 88
3.5.2 腐殖土固定床用于处理有组织排放尾气的设计 89
3.5.3 有组织排放尾气处理中试验证 91
3.6 高能质子装置处理有组织排放气体 93
3.6.1 高能离子超导次声净化技术原理及工艺路线 93
3.6.2 高能离子超导次声净化技术除臭工程试验方案设计 95
3.6.3 高能离子超导次声净化技术除臭效果分析 96

第4章 存余垃圾原位快速稳定化预处理与可回收物清洁回收和陈腐有机物利用技术装备及示范 97
4.1 多相注入原位生物反应器强化快速稳定化及污染负荷削减预处理工艺 98
4.1.1 好氧曝气加速稳定化效果 98
4.1.2 污染负荷削减过程 98
4.1.3 污染降解动力学模型 105
4.1.4 降解表征指标相关性分析 106
4.2 高压风箱快速去水-循环风无轴滚筛-斜板振动和动力风选精细筛分设备 108
4.2.1 存余垃圾筛分工艺技术路线 108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