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和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修建军
  • 出版日期: 202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22026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和”字起源很早,大约与原始先民的生养蕃息紧密相连。“和”之原典意义,《说文解字·口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据有关学者的考证,凡衍“禾”之声,皆具有“调和相应”之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已经浸润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参赞化育”、并行不害,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中华传统之“和”,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为贵”已经融入了中国百姓的公共话语系统。“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和既是宇宙观又是方法论,既关涉人格理想,也关乎政治理想。只是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学派,他们因着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也因着各自学派的知识结构与理论思维路向的差异,所以在对“和”的认识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不同的特征。自从春秋时期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基本思路,在以后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思路被历代思想家不断加以发挥和发展。“和”始终被看成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很好途径。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本书总共分十二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和”字的起源开始,按照“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典型历史事件进行论述,揭示出“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且指出“和”在当下社会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共鸣相酬是为“和”
一、“和”字诠解
二、“和”从远古走来
三、“和同之辨”与“和”思想形成
四、“和”之特质
第二章孔孟奠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之主体
一、孔子:和为贵
二、孟子: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章和:纷争割据时代的众生祈盼(上)
一、将相和
二、儒家思想与和
第四章和:纷争割据时代的众生祈盼(下)
一、道家思想与和
二、墨家思想与和
三、《管子》思想与和
四、《吕氏春秋》与和
第五章统一大势与天人感应的盛行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