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字技术与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 字数: 34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许海燕
  • 出版日期: 2023-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947494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32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将1997—2017作为研究范畴,以数字技术在香港电影的应用以及影响为基础框架,对“后九七”的香港电影中的“数字技术”部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旨在将数字技术对“后九七”香港电影产生的、不同于传统胶片的影像与特质进行逐一读解,从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影像的建构中,逐步确立起“后九七”香港数字影像的系统化结构;并通过数字技术的广阔性与无限性,将香港回归后20年的数字电影中的“港式人文理念”的转型、身份迭代、“后殖民语境”的强化、类型边界的突破等进行框架式探索。通过电影史学、哲学、文化研究、影像研究的分型,最终拼贴出“数字技术” 对“后九七”香港电影的冲击与影响,揭示出香港数字电影在“北上”过程中凸显的文化缺失、身份断裂、修辞重建等现象,生成“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系统命题。
内容简介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中国电影迎来严峻的技术考验。早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电影人便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尤其是“特效”技术对香港电影历史、美学、文化、修辞等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四个子集,本书拆解“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段落,从“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中切入命题的美学根源,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拼贴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立场。通过探究“北上”后选代的数字影像修辞,完成逻辑体系的搭建。在子结构序列中,展示“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浮城”镜像、身份缺失、宿命循环下的数字文本本质,用以揭示“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在演进的过程中相互界定、互为应用的现象。
作者简介
许海燕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表演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以戏剧影视表演、导演理论为主线,覆盖戏剧与电影表演理论、明星理论研究、戏剧与电影导演理论、戏剧与电影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香港数字电影的研究边界
一、作为研究目的的“香港数字电影”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香港数字电影”
第二节 数字电影体系
一、本体转向:从胶片到数字媒介
二、物理新质:可复制性与立体革命
三、美学解构:数字“乌托邦”
第一章 数字脉络:香港电影的数字进程
第一节 历史与记忆(1897—1997)
一、香港电影神话(1897—1949)
二、传承、分化与时代迁移(1949—1997)
第二节 重视效·影像启蒙
——香港数字电影拓荒时期(1979—1996)
第三节 多维度·理想沉浮
——香港数字电影初创时期(1997—2000)
第四节 塑风格·回归本土
——香港数字电影转型时期(2001—2006)
第五节 分众化·立体裂变
——香港数字电影发展时期(2007—2017)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