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郭冬艳 等
  • 出版日期: 2023-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18522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为例》通过开展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理论分析,构建了“系统水平评价-耦合机理实证-耦合协调关系测算-协调路径分析”的研究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尺度开展了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一方面,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土地生态安全两个系统的协调统一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为京津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主体内容包括八个章节。首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为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界定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以及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等基础理论,开展了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耦合理论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分别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尺度对其系统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明确制约系统水平的障碍因子。第五章采取实证检验的方式定量分析两个系统的耦合机理,时间尺度上通过PVAR模型分析两个系统的交互响应关系,空间尺度上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两个系统的空间关联效应。第六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离差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分析了二者的耦合阶段和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趋势。第七章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划分了发展类型,综合区域耦合阶段、协调关系和发展类型,明确了区域复合类型,在此基础上研判了该区域的发展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与展望,包括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开展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理论分析,构建了“系统水平评价-耦合机理实证-耦合协调关系测算-协调路径分析”的研究框架,以京津冀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尺度开展了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主体内容包括八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第三章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第四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第五章是两系统耦合机理实证研究;第六章是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测算研究;第七章是协调路径分析;第八章是结论与展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
第三节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京津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第一节 评价模型
第二节 宏观尺度下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第三节 中观尺度下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第四节 微观尺度下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第五节 主要障碍因子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第一节 评价模型
第二节 宏观尺度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观尺度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四节 微观尺度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五节 主要障碍因子诊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时间尺度的耦合机理实证检验分析
第二节 基于空间尺度的耦合机理实证检验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测算研究
第一节 协调模型构建
第二节 耦合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协调度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路径分析
第一节 相对发展度模型
第二节 发展类型判定
第三节 复合类型判定
第四节 发展路径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