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郑振铎传(修订本)

郑振铎传(修订本)

  • 字数: 56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作者: 陈福康
  • 出版日期: 2017-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46453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0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福康著的《郑振铎传》全书共有60万字,从郑振铎的家世求学、文学创作、文学编辑、大学执教生涯、学术研究、考古、社会活动与组织等方面,立体而全面地描述了郑振铎的一生,展示了他多方面多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目录
第一章 瓯海之滨
一 瓯江流过这里
二 家世之谜
三 坠入困顿的家
四 峥嵘头角
第二章 负笈京师
五 新的天地
六 赵家楼的火
七 《新社会》《人道》
八 向光明走去
九 事业的发端
一〇 惆怅初恋时
第三章 春申江畔
一一 放弃“铁饭碗”
一二 在商务编译所
一三 他关心朋友
一四 同道的发难
一五 寻求爱之源
一六 无辜者的血
一七 生活就是工作
第四章 暂别祖国
一八 不得不出走
一九 “阿托士”船上
二〇 在法国巴黎
二一 在英国伦敦
第五章 归来赤子
二二 重整旗鼓
二三 赤者嫌其白
二四 在研究室里
二五 工会的抗争
第六章 北平任教
二六 “南迅北铎”
二七 开拓文学阵地
二八 丰厚的呈献
二九 刻的丰碑
三〇 平绥沿线之旅
三一 遭忌与被排斥
第七章 再返上海
三二 文学院院长
三三 文坛优选努力
三四 “大度与宽容”
三五 为了团结御侮
第八章 抗战八年
三六 国魂的再生
三七 “孤岛”砥柱
三八 唯有一腔正气
三九 一部奇书
四〇 一个同志会
四一 最后一课
四二 虎窟之旁
四三 丹实耀寒枝
四四 长夜盍旦
第九章 民主斗士
四五 胜利!胜利!
四六 别无选择
四七 白热化的斗争
四八 转入另一线
四九 全生命贡献
五〇 乘风破浪行
第十章 火中凤凰
五一 新生的太阳
五二 投身开国大业
五三 一展平生志
五四 化私为公
五五 国宝的回归
五六 南北奔波
五七 中外交流
五八 漫步书林
五九 “白色大旗”
六〇 灿烂的结笔
跋《郑振铎传》(郑尔康)
著者修订说明
摘要
    有关本书传主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材料也非常之少,这一点也与许多同时代、同层次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大不相同。现在,我们只能根据极少的文献材料,和传主生前在文章与讲话中偶尔涉及童年的回忆,以及他的一些亲友的回忆与传闻,来简单地勾勒描述他的童年和少年。
     他的祖父郑允屏在少年时便双亲相继亡故,而且前面讲过郑用苍一生那么廉洁,因此祖父少年时的生活大概也是比较艰苦的。大约在1895年,祖父为投靠表亲而从福州迁到了温州。据传主遗属说,有一位表亲(当姓郭,名不详)在温州当道台。这是一个省以下、府以上的级别不低的官儿。祖父便在道台手下当幕友,平时在衙门内做做文书工作。又据说,后来祖父还曾被委派为铜山岛的海防小官。但据查铜山岛位于福建省南部诏安县东海中,距温州甚远。那么,岛名是否有误记,也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其官职只是“浙江试用从九品”。
     祖父共生有三男三女。长男即本书传主的父亲郑庆咸,生于1881年5月14日。二男郑庆晋生于翌年,可能较早就死了。三男即郑庆豫,字莲蕃,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京师译学馆,在毕业生清册上登录为二十三岁,因此约1886年出生,后赴西班牙留学。今知福州郭家有人留学比利时(郭则寿,字舜卿,1883年生),郑庆豫留学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庆豫归国后在北京外交部任签事等职。祖父的三个女儿则均不知其名。据说长女后嫁福州陈家,陈父在云南大理府任知府云。二女后嫁福州李家。三女生下不久即送给人家当养女。从长女的婚配和三男的留洋来看,早先这个家庭的景况应该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又很快就落破了,竞至将小女儿也送了人。
     据说,本书传主的父母亲是由双方大人“指腹为亲”的。所以.当郭宝娟十六岁那年,她母亲去世,夫家又将从福州去温州时,她便随出嫁而跟夫家到温州定居。本书传主出生时,母亲仅十八、九岁,父亲的年龄也相仿,因此,家里的一切是由祖父作主的。
     祖父为长孙取了个小名,叫“木官”。那是因为算命先生根据他的“八字”算下来“五行缺木”。这当然是民间迷信。但是,祖父为他正式取名“振铎”,则是有寓意的。“铎”是古代的一种大铃,盛行于春秋至汉代;“振铎”,即是摇铃发出号召的意思。《周礼?夏官?大司马》载:“司马振铎,群吏作旗。”注日:“振铎以作众。”《史记?周本纪》上说:“武王弟叔振铎奉阵常车。”《淮南子?时则训》说:“振铎以令于兆民。”郑振铎又字“警民”(一作“铎民”),与名相应,都有“唤醒民众”的积极意思。他出生于“戊戌变法”那一年,长大后曾回忆自己从小就在家里看过《新民丛报》《黄帝魂》等书刊。可以猜想到,他的祖父应该是一位具有维新救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出生两年后,大妹郑绮绣出世。再过六年,又有了小妹郑文英。他本来还有一个小弟弟,可惜不幸在襁褓中天亡。多年以后,他在一首《死了的小弟弟》的小诗中沉痛地写道:“虽然我们只见了五六面,/但是这初生婴孩的最后的哑而不扬的哭声,/至今还使我负着悲哀的重担。”
     1945年,他在为自己购藏的一部清人贺君召的《扬州东园题咏》题跋时,曾写道:“余幼客扬州二载,尝游法海寺。”他童年时,怎么又会到离温州有千里之远的扬州去客居二年呢?根据他的大妹绮绣的回忆,再结合他小妹文英的印象,我们才得知在这则题跋的短短一句话中,正隐含着一个十分悲惨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P22-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