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随园论道——考古学理论与实践讲演录
字数: 61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商品条码: 978752282523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40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
¥1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主办的部分讲座纪要62篇、会议纪要10篇,截止于2023年6月10日的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103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讲座纪要,下篇为会议纪要。为方便读者阅读,上篇又按讲座内容分为“理论与方法”“发现与研究”“讨论与争鸣”“陶瓷新识”“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薪传”6个单元。“理论与方法”单元聚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前沿研究,展现多元化的考古学发展前景。“发现与研究”单元以重要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为主题,系统介绍相关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与近期新研究成果,也包括部分博物馆研究。“讨论与争鸣”单元则是主讲人对部分热点论题的近期新研究成果,讲座中的观点多极具创新性,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陶瓷新识”为陶瓷研究专题,主讲者均为国内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汇集了陶瓷考古前沿动态。“文明交流互鉴”单元关注古代中国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以及外国考古发现,收录了日韩学者关于古代东亚国家间交往的讨论,以及中国学者赴境外开展考古发掘的收获。“学术薪传”是上篇最后一个单元,收录的两篇纪要,一为王世民先生对夏鼐先生新中国考古学创建贡献的总结,二为杨新华先生四十载文博工作之回顾,展示了前辈文博考古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是青年考古文博学子的精神楷模。
作者简介
王志高,男,安徽东至人,1968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证书;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专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此后至2012年在南京市博物馆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曾长期主持南京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策划、领导六朝建康都城遗址、祖堂山南唐陵园遗址、窑岗村明代琉璃窑遗址、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墓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
目录
上篇 学术讲座
理论与方法/3
东方天国,集体至上——中国的家庭、私有制、文明、国家和城市起源 裴安平/3
回首向来萧瑟处——中国考古学研究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历程:以古代都城考古发现、研究为例 刘庆柱/11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考古学: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一点思考 李梅田/14
观千剑而后识器——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张照根/21
理解考古学中的非地方性知识——隋废太子杨勇与圆形墓 沈睿文/25
从“证经补史”走向“考古写史”——从文献与考古关系再审视到二里头文化研究的反思 徐良高/30
班赐宗彝,分殷器物——考古学的年代、文化与族属:以石鼓山西周墓葬为例 徐天进/35
情不堪,礼何非——被遮蔽的“妞妞”:中古墓葬考古研究的旧材料与新视角 吴桂兵/40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考古学是什么 贺云翱/44
未来博物馆的模样——从信息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馆发展之路 黄洋/49
考古有方,法眼识真——史前探案:考古学的故事 汤惠生/53
推古验今,证史辩道——历史学家眼里的考古学 胡阿祥/59
盖棺不定论,薤露有洞天——丧葬中的爱恨情仇 齐东方/66
躬行明理,笃志致知——关于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再思考 白云翔/72
发现与研究/82
皖地夏风,金鸣万国——安徽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宫希成/82
天碧台阁丽,联蜀岗上下以为城——考古学视野中的唐宋扬州城遗址 汪勃/85
流动的遗产——南京历代运河的故事 卢海鸣/88
寻找最早的金陵——最早的金陵:从考古发现谈早期南京的区域中心 王志高/95
盛世红山,以玉为尊——红山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刘国祥/99
从王到帝的祭祀——国祭圣山: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 赵俊杰/103
探索古蜀文明的密码——从三星堆埋藏坑看古蜀文明 孙华/107
郢路辽远——楚纪南故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闻磊/111
巍巍土山,赫赫楚王——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徐州土山二号汉墓 耿建军/115
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清凉问佛:法眼祖庭清凉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龚巨平/120
金戈铁马风烟意,木竹笔墨著古今——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 魏坚/126
当知此界非凡界,一道幽奇各自分——吴越国时期的佛教舍利容器 黎毓馨/130
陟山治墓,异石同工——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 张良仁/136
琢磨巨石,影拟法身——栖霞山千佛岩南朝石窟的开凿年代与功德主 邵磊/141
行动言商仍向儒,实业教育救国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张謇 徐宁/150
三星伴月,寻迹蚕丛——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探索 霍巍/156
太湖水起文明潮,二元并立领风骚——鸟瞰太湖: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宏观研究 张敏/161
文明集聚,海岱辉光——大汶口文化聚落结构比较分析 王芬/167
以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凌家滩文化:东方文明起源的曙光 张敬国/172
死丧之仪,兄弟孔怀——广陵与东阳:汉代江淮地区诸侯 王陵 李则斌/177
活脱世间泥塑样,美贻润州传千年
——东京梦梁,临安风华:考古所见两宋居民文化生活拾零 王书敏/182
博物馆未来的可能性——当下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思考:以安徽博物院为例 卞坚/187
讨论与争鸣/192
辰极閟轩辉,天人覆玉衣——汉代的玉衣殓葬制度:玉衣的新发现与新视野 李银德/192
冲突激荡、碰撞融合——魏晋十六国北朝墓葬 韦正/195
人面蛇身:众神共享的标准像——众神之像:创世神话中的重重蛇影 王仁湘/199
汉时都会今犹在——汉代九大都会之现状及其兴衰原因分析 陆勤毅/203
沧海难为,魂兮焉附——谈谈郑和的葬地问题 王志高/208
拨云见日,昏镜重磨——苏州虎丘路三国大墓墓主身份再考 程义/213
多元一体文明路,东方欲晓星满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历程 李新伟/218
旧字新议——汉字的起源 周晓陆/222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构架体系辨析 周学鹰/230
温润至美 承古拓新——美成在久: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当代观照 李竹/236
怀古咏金陵,涅槃焕新生
——文化遗产赋彩城市形象的演生机制探析:以六朝文物、怀古文学与古都金陵形象的关系为中心 颜一平/240
运通悠悠古今事,兰台闳肆润苍生
——博物馆建设的新实践与新思考: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说起 王奇志/249
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已阅沧桑几变迁:从江苏发现的两件琮谈起 左骏/258
陶瓷新识/267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元明青花瓷鉴赏 王兴平/267
温温玉色照瓷瓯——五大名窑新解 王光尧/269
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的终极密码 沈岳明/273
青韵流芳,温润华夏——青瓷与青瓷文明 郑建明/276
雅韵国瓷,钻坚研微——谈谈中国古代瓷器的品种谱系 霍华/280
辨胎釉之道——唐以前陶瓷发展中的胎釉结合问题:以白胎器物为中心 杨哲峰/285
朴素无华,承前启后——谈御窑厂出土明代洪武官窑瓷器、建筑构件及相关问题 江建新/289
文明交流互鉴/293
江左风华,远播海东——从考古及文献材料看百济与南朝的交流 赵胤宰/293
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日本禅茶文化与中国漆器 盐泽裕仁/29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学者视角下的玛雅文明揭秘:玛雅名城科潘考古记 李新伟/297
见微知著,丝路余响——“丝路”背景下汉代日常生活的考古学观察 刘尊志/300
学术薪传/311
泱泱华夏 灼灼其鼎——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 王世民/311
躬耕文博四十载,半生风雨半生花——文博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 杨新华/314
下篇 学术会议
六朝考古盛会,青年学者论坛——六朝考古学术工作坊(第一期)·青年学者专场/321
铃声过碛,学术相彰——“中日青年学生的对话:文化交流视角下的古代文化遗产”研讨会/329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考古学术工作坊(第二期)/334
六朝牛渚地,纵论江左风——“江南文化视域下的六朝文化”暨六朝考古学术工作坊(第三期)/344
青松洛阳陌,芳草建康宫——建康与洛阳:考古工作者的对话/353
“薛城遗址发掘与宁镇地区早期文明”论坛纪要/363
探前年古邑之源,赏六朝遗秀之风——“溧阳地域文明探源”论坛暨六朝考古学术工作坊(第四期)/367
千古江南一屏障,四方山城出翠螺——“马鞍山市翠螺山古代城址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专家论证会”纪要/386
“区域文明探源的考古学解读”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纪要/393
离心逐春草,直到建康城——区域文明探源视域下的南京地区汉唐考古研讨会/414
附录 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系列讲座、学术会议一览(2018年4月~2023年6月)/42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