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智慧

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智慧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16618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自然生态和环境条件各异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出农、林、牧、渔及各种复合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在自然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本书通过对 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特点、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生态观念与文化意蕴、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生态保护的制度与实践、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经典案例与生态价值、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生态智慧的当代启示与措施建议等内容,对于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和智慧做了详细汇总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社会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唐志强,男,1965年3月出生,籍贯福建莆田。1996年提任中国农业博物馆对外联络处副处长,2002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8年提任事业发展部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评标专家。唐志强研究馆员的著作或参与主编的书籍有:《中华蚕桑文化图说》(2010年)、《中国农民艺术》(2008年)、《大地之魂--中华农业文化揽胜》(2010年)、《农桑之光--中华农业文明拾英》(2010年)、《为农民喝彩--中国农民艺术节》(2010年)、《农风农情农乐—中国农民艺术节巡礼》(2010年)。发表的论文和文章有:《博物馆中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和传承手段》、《中国历代珍宝鉴赏》(丝织部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隋唐宋元蚕桑部分)、《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满足观众需求---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思考》等。主持或主要负责的课题和项目有:农业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获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奖励。项目主创。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课题:中国农民艺术展,课题项目主持人,项目主创,展览被北京市资助并列入国家奥运宣传计划。《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项目组主要成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课题:《博物馆保护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和传承手段》。项目组主要成员。 2006博物馆及相关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展览组负责人之一,并主持筹办全国性的精品陈列研讨会。
目录
第一章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传统农业的特点
一、民族地区农业资源环境
二、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历史演变
三、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文化特征
第二章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生态观念
一、“万物有灵”的世界观
二、“物我同类”的生命观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四、“顺应自然”的生态观
五、“共生共存”的环境观
第三章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生态保护
一、禁忌习俗
二、乡规民约
三、生态保护法令
第四章民族地区的生态实践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