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西之间 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

中西之间 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

  • 字数: 2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赖骏楠
  • 出版日期: 2023-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693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初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与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比较法律研究上也着墨甚多。在韦伯的原初构想中,中国古代法是作为映衬西方近代法的绝对的“他者”般的存在,其“普遍法律史”构想了一幅从中国法、印度法,经历古犹太教法、中世纪天主教法,直至西方近代法(尤其是德国法)的、准线性的法律“合理化”发展图景。但韦伯对各大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又使其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历史事实,均与这一清晰图景存在抵悟:帝制中国的家产官僚制法中既存在“非理性”成分,又存在“合理性”成分,而在近代西方私法(甚至是在韦伯最为推崇的德国私法)和公法政治中也都存在明显的“反资本主义”“反法制型支配”的“非理性”要素。在具体地界定和叙述东西方法律时,韦伯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而他的具体处理方式,暴露了他的价值观、情感和认识论局限。在明晰这些局限后,我们可以再次拾起韦伯那些充满创造性的概念工具,并借助更丰富、公允的当代经验研究,来展开理论与经验间的对话。
对古今、中西、异同的叙述与想象,在历史长河中远非一成不变。中西之间的差异并不绝对,对异与同的界定常常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认识论,而认识论又经常取决于现实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个人经历乃至情感取向。在21世纪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们接近能够主张一种更为平等的中西对话,以及更具包容性的法律理论建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赖骏楠,男,1985年生,法学博士(北 京大学),现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 士生导师。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 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比较 法律史和法律史学方法论。出版专著《国 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 (2015;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 秀成果奖[人文社科]青年奖[2020] )、译 著《战争之谕:胜利之法与现代战争形态 的形成》(詹姆斯.Q.惠特曼著,2015 )、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白德瑞 著,与尤陈俊合译,2021 )。在《法学研究》 《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开放时代》《中 外法学》《法学家》《清华法学》《中国经济。 Y:214.777 mm 史研究》《清史研究》和ModernChina 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马克斯·韦伯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合理化命题
第三节在东方主义批判中“找回”思想史
第四节比较法律社会理论/史学:批判与重构
第二章普遍历史:从中国古代(法)到西方近代(法)
第一节“普遍历史”的历史
第二节韦伯思想中普遍历史观的形成
第三节普遍法律史的可能性:开端与终点
小结
第三章来自东方的不和谐因素:家产官僚制与中国法
第一节家产官僚制:理论建构
第二节家产官僚制:中国案例
第三节中国法律在韦伯作品中的“归宿”:实质非理性
小结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