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引 为什么需要侨易学的案例? / 1
一、方法与案例
——侨易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 1
二、个案如何聚焦? / 9
三、侨易个体的意义:“个体载像”与“由象见道” / 16
第一章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 24
一、作为精神质变的萨义德理论建构:“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 / 24
二、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 / 34
三、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侨易事件的重要性 / 41
四、“文明冲突”“权力话语”抑或“求真之惑”?——以萨义德 vs. 亨廷顿为例 / 51
五、二元三维与主体消解 / 66
第二章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
——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 / 73
一、“犹太之奥”的流散意义 / 73
二、“犹太之华”的精神漫游特质 / 88
三、精英个体表现的文明体侨易 / 96
第三章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
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 110
一、严复、辜鸿铭的侨易背景简析:从“非学者说”谈起 / 110
二、王国维对辜鸿铭、严复一代的批评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19
三、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肯定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26
四、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兼论知识类型、立体系统与制度依托 / 131
第四章 角色符号、观念侨易与制度变迁——以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其教育国家理念为例 / 142
一、角色符号: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事功 / 142
二、制度变迁的视角: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146
三、观侨取象:“教育国家观”的形成及其作为精神质变现象的意义 / 164
四、察变寻异:留德时代的功用及二元文化系统之碰撞 / 168
五、观念、制度、事务及其资本语境驱动关联 / 182
第五章 全球语境、中德关系与侨易经验——以关良与李可染1957年的访德画旅为中心的
考察 / 187
一、1950 年代的“旅外访问”与“东德友谊”
——以全球语境与中德关系为背景 / 187
二、关良与李可染 1957 年的访德画旅 / 196
三、艺术家的精神质变:侨易有度 / 205
综 论 作为个案的侨易个体及其拓展空间 / 223
一、学者使命与宏大叙事 / 223
二、拓展空间之形成:如何通向侨易群体与侨易共同体? / 229
三、侨易构序与混沌之眼 / 239
四、“学术灵魂”的呈现与证验 / 250
主要参考文献 / 273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 295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 311
后 记 /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