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字数: 2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晋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7115690
  • 版次: 1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论结合相统一的方法,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过程,论述了其基本理论内涵,并结合我国当前工资及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马克思工资理论对我国工资及收入分配问题的指导价值。同时,本书还将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进行比较。以更好的突显马克思工资理论的阶级性、历史性与科学性的理论特征,从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及收入分配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
刘晋,女,1987年生,山东聊城人。2008年毕业于聊城大学;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期间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编著作1部。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理论导刊》《学术交流》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构
三、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工资理论
一、配第“大力度优惠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
二、重农学派“大力度优惠限度工资理论”
三、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工资理论
四、李嘉图的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历程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初期探究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深入发展
三、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成熟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批判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工资理论的继承
第三章 马克思工资学说及其理论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工资学说的理论前提及方法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方法论指导
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研究方法
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视野下的工资理论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
三、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力价格
四、工资的本质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节 工资的形成及其变动
一、工资标准的确定
二、工资的变动及其形式
三、国民工资率的差异
四、工资与宏观经济运行
五、马克思对收入分配关系的考察
第四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特征及其地位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三、马克思工资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四、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理论地位
第四章 比较经济视野下的马克思工资理论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工资决定理论
二、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三、凯恩斯工资理论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一、劳资谈判工资理论
二、分享经济理论
三、效率工资理论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不同点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共同点
三、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无产阶级立场与观点
第五章 中国工资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第一节 我国工资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我国工资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近年来我国居民工资总额变动情况
第二节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工资及收入分配的现状与特点
一、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大力度优惠工资保障功能不到位
二、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工资增长呈现“马太效应”
三、分配秩序混乱,分配制度不健全
四、企业工资制度执行不力,监管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马克思工资理论指导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
第一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指导下中国工资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一、我国工资改革的目标
二、我国工资改革的原则
第二节 微观视角下中国特色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
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将劳动报酬与企业盈利挂钩
二、完善企业工会职能,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三、加强政府监督,合理控制企业家收入增长
第三节 宏观视角下中国特色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大经济总量,提高劳动分配率在GDP中的比重
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劳动者供给结构合理化发展
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公共政策对收入分配支持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