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美学 第13辑(仅供馆配)

中国美学 第13辑(仅供馆配)

  • 字数: 341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邹华主编
  • 出版日期: 2023-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281712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本辑设置了两个专题栏目,分别是由张晶教授主持的“中国美学中的感兴理论”和由仪平策教授主持的“生活美学在中国”。前一个专题刊发了张晶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的一组学术成果,其中张晶教授通过对“触物兴情”创作模式的论述,探讨作家主体因素的作用;胡乃文博士通过对感兴过程中心物关系的论述,对“感物”说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孟丽博士分析谢榛诗学的特色,指出其对现当代美学理论的意义;赵淼博士则重点分析了审美鉴赏中的二次感兴问题。这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感兴理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后一个专题也刊发了四篇文章,其中仪平策教授分析了生活美学在中国本土美学的主导作用;廖群教授通过对周代礼乐的研究,探索周人礼乐文化的生活美学精神;张桂芳副教授重点分析了儒道思想中的生活美学理念;丛坤赤副教授则以林语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活美学观念。这组文章以生活美学为主题,从学科形态到具体场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邹华,男,1952年12月生,辽宁岫岩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政法学院哲学美学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先后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和中国美学研究 ,著有《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国美学的历史重负》《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主编《北京审美文化史》(三卷本,撰写上古至元代卷);合著《中国美学主潮》等。在多种重要期刊发表美学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等。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华美学学会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近20项。
目录
专题一:中国美学中的感兴理论审美感兴主体因素论  张晶  代宇涵“感物”:“心”“物”感应与审美创造  胡乃文  路卓杭感兴在明代谢榛诗学里的发展与特色  孟丽作为二次感兴的审美鉴赏  赵淼专题二:生活美学在中国生活美学:人类美学的中国形态  仪平策“莫不令仪”:周代礼乐的审美生活  廖群“弘道”与“归隐”——儒、道思想中的生活美学理念及其实践  张桂芳林语堂的生活审美观  丛坤赤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论老子对“有限理性”困境的审美突围  张飞翔  唐善林庄子“散”思想稽论  王启迪论司马光的“朴拙美”思想——以独乐园为核心  张鹏飞涵养用敬:程颐的持养工夫及其美学意义  吴鹏金代文艺审美特征与美学思想谫论  杜宁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道家视域下的绘画色彩观研究  赖俊威地理、身份与屈宋辞赋香草美人意象审美异同的形成  李霖  吴广平论荆浩《笔法记》“别出心裁”的玄道思维——以气、韵、思、景为要的笔法求真之道  罗胜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审美风格的嬗变  赵婧论明代苏州身体审美的三种面相  杨洋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式微与重振  赵红芳中日美学交流从美术教育变革论山本鼎的艺术美学思想  臧新明幽玄作为一种方法——读郑子路《幽玄的美学:东亚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思想》  周敏北京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名人故居的审美功能论  杜寒风  李云《中国美学》稿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