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纪录与微纪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纪录与微纪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 字数: 37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刘彤,田志,万思彤
  • 出版日期: 2023-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5684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12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弟子“归”》是一部故事性纪录片,成片长度为50分钟,选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康福利学校5名毕业生为主要拍摄对象,讲述了他们长大成人后选择不同的方式反哺社会、回馈福利学校的 “归来”故事。全片素材采集时间跨度大(2019年11月—2021年8月)、地域跨度广(甘孜、成都、北京、江苏等地)、素材量较大(采集100余小时),根据毕业设计作品的相关要求,成片主要聚焦5位代表性人物,其余人物和事件作为故事辅线,并据此形成毕业作品的创作和文字部分。《筑梦70年我与祖国共成长》是关于“建国70周年”系列微纪录片项目,全片共计21部,每部作品时长70秒,2019年9月30日—10月6日在学习强国四川平台、四川新闻网等媒体播出。2019年6—8月,摄制组前往四川省21个市(州)分别选择1名70岁的老人,用微纪录的形式表现了主人公在四川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值得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成都大学重量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创作》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指导学生原创的22部纪录片、微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纪录片、微纪录片的素材客观性和人物形象“自我塑造”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考察。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纪录片的多角度考察、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等。本书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极具启发性,有助于其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作者简介
刘彤,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与新媒体。长期从事广播影视、新媒体传播、社会舆情、地域文化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视》《当代传播》《中国出版》《当代电视》《传媒》《电视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60余篇文章,第一作者专著6部、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田志,毕业于成都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万思彤,毕业于成都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
目录
上篇 纪录片素材客观性考量——以毕业作品《弟子“归”》为例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选题创新点
1.4 纪录片素材采集的语境和场景
2 《弟子“归”》素材采集的语境
2.1 自然语境拍摄
2.2 局部语境拍摄
2.3 人工语境拍摄
2.4 《弟子“归”》素材采集中语境的客观性偏离反思
3 《弟子“归”》素材采集的场景
3.1 公共场景中的“扮演”手法运用
3.2 私密场景中的“搬演”手法运用
3.3 历史场景中的“资料摘录”手法运用
3.4 《弟子“归”》素材采集中场景的客观性偏离反思
4 纪录片素材客观性采集的启示
4.1 对主题选择的反思
4.2 客观记录:“看”与“见”
4.3 主观表达:介入与补位的合理利用
4.4 艺术尝试:妥协中创新,边缘处开拓
4.5 结语
下篇 微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以毕业作品“筑梦70年系列微纪录片”为例
5 绪论
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5.2 国内外文献综述
5.3 研究方法
5.4 选题创新点
6 微纪录片的人物及人物形象的“他塑”和“自塑”
6.1 微纪录片与其他类型影像的比较
6.2 微纪录片人物形象的“他塑”和“自塑”
6.3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7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手法探微
7.1 独白:自我塑造的语言体系
7.2 镜头:自我塑造的画面体系
7.3 环境:自我塑造的空间体系
7.4 情景再现:自我塑造的虚拟场景
8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深层动因
8.1 本体角度:拟剧视阈中的自我表达
8.2 客体角度:多元利益群体的美学诉求
9 微纪录片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创作启示
9.1 自我塑造的理念:“使命感”与“网感”的平衡
9.2 自我塑造的构思:创意表达与全景叙事的平衡
9.3 自我塑造的转向:从大屏到小屏的演化
9.4 自我塑造的互动:直播时代的另一种抉择
9.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纪录片《弟子“归”》分镜头剪辑台本
附录2 剪辑台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