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水村社会:内生性秩序力及其现代变迁

水村社会:内生性秩序力及其现代变迁

  • 字数: 23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赵春兰
  • 出版日期: 2023-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969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书稿是在对浙北水村开展了近3年的田野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个案研究。村子位于杭州西部,距离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直线距离仅5公里。阿里等强大经济力量的介入,使得村庄外貌完成了较为急速地现代转型,而社会结构将长期处于深度转型过程中。书稿集中于对乡民生活中的信仰实践、婚嫁观念、乡村仪式等内在日常秩序进行持续观察与真实描述,研究认为,这些处于更为“缄默”状态的内生性秩序力构成了村庄经历激烈现代变迁仍能保持稳定与繁荣的基底。与一般印象中乡村因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呈现出“失落”状态不同,以水村为代表的浙北乡村民众的生活状况及村庄的整体面貌是充满活力的。甚至可以说,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水村经验为“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融合与平衡提供了一个已被实践证明的理想型。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较新回应。“内生-建构”秩序这一对核心概念及其互动关系成为理解水村现代性进程中社会秩序变迁的关键。这里,内生性秩序力指向从“传统”而来、仍对现代乡村秩序产生作用的一套日常安排;建构性秩序力指向行政力与经济力。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秩序经历“内生性”向“建构性”地转变,由相对自然的社会状态,转变为人为行政状态。相比较于传统社会中内生性秩序力的清晰作用脉络,乡村经历现代转型后,内生性秩序力是否继续有力?这一直是个开放的问题。
作者简介
赵春兰,浙江杭州人,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师从范丽珠教授,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所兼职研究员。长期关注浙北农村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涵的传统文化传承,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内生性秩序力与行政力等建构力如何结合,以达到现代乡村善治的目的。同时,近年来,以浙江义乌为基点,参与“全球化”主题的讨论。已发表论文数10篇,亦有相关研究被《新华文摘》全篇转载。
目录
第一章乡村社会秩序力的内外转型
中国乡村秩序的“内外”区隔与联系
二改革开放后内生性秩序力的复归与遗失
三中心问题与研究线路
第二章田野介绍与研究方法
一内生性秩序力作用的村落背景:转型水村的“混合型”说明
二研究策略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现代水村社会秩序观察
一从“拆迁”看村庄层面的社会秩序
二从“两头结婚”看家庭层面的社会秩序
第四章乡村组织:内生性秩序力的运行载体
一乡村运行的基础网络:以自然村的交往为例
二整村联系的加持:以村庙日常为例
三现代性团体的内在依托:以“林里姐妹帮帮团”为例
第五章乡风民俗:内生性秩序力的制度框架
一乡风民俗的现代延续:“点岁烛”与社区联结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