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中国政党外交基本经验研究

新中国政党外交基本经验研究

  • 字数: 35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作者: 余科杰,柴尚金
  • 出版日期: 2023-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90173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总结70余年来政党外交历史经验,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理论、构建当代中国政党外交理论、促进当代中国政党外交实践,具有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系统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实践,并概括出新中国政党外交七个方面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总体外交战略、坚持和遵循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处理好意识形态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将历史研究融入经验总结之中,体现出本书在政党外交历史经验研究方面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作者简介
余科杰,外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交学院政党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柴尚金,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新中国政党外交的历史概述 8
一、新中国政党外交的起步发展及历史性开拓
(1949年-20世纪70年代末) 9
二、政党外交的转型发展及拓展创新
(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十八大) 22
三、中共十八大以后政党外交的新跨越 38
第二章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 47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党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47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 52
三、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57
四、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64
五、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拓展深化 71
六、习近平有关党的对外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期新成果 79
七、对党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92
第三章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总体外交战略 99
一、政党外交与党的奋斗目标、中心工作、国家外交战略的一致性 99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政党外交主要目标是巩固新生政权、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支持世界革命 110
三、20世纪70年代末到中共十八大以前政党外交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122
四、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进一步寓于国家总体外交之中130
五、政党外交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主要经验 149
第四章始终坚持和遵循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156
一、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必然要求 157
二、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 162
三、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普适性、科学性 173
四、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经验 182
五、新时代坚持新型政党关系指导原则 194
第五章处理好意识形态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关系 197
一、政党意识形态和超越意识形态问题的逻辑呈现 197
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以意识形态划线” 207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超越意识形态” 217
四、政党外交中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224
第六章准确把握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辩证统一 237
一、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相互关联的理论缘起和表现形式 237
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党际关系“决定”国家关系 242
三、20世纪70年代末到中共十八大: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 250
四、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际关系“充实”国家关系 261
五、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76
第七章处理好同各国共产党与其他类型政党党际关系 291
一、中共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291
二、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发展同社会党党际关系 306
三、以发展国家关系为目的发展同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党际关系 311
四、在平等、互信基础上深化与民族主义政党党际关系315
五、发展同不同类型政党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 323
第八章正确处理与执政党和非执政党党际关系 328
一、执政党:发展党际关系的重中之重 328
二、非执政党:发展党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347
三、同执政党与非执政党发展党际关系的历史经验 365
结语新中国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 378
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78
二、始终坚持“三个重要”的科学定位 382
三、坚持党际关系主要原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85
四、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总要求 390
五、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充分认识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性和重要性 393
参考文献 398
后记 4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