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对人工修复的响应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对人工修复的响应

  • 字数: 3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马红彬 等
  • 出版日期: 2023-03-01
  • 商品条码: 97870307511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1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退化典型草原为对象,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对禁牧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三种退化草地人工修复措施影响下的草地植被、土壤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包括绪论、黄土高原草地类型,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特征、种群格局及生态位、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变化、土壤水分特征、草地小气候和植物蒸腾变化,以及不同修复措施下的生态修复效应评价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本书可供草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和畜牧学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与生产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还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草地规划和草地保护政策、实施草地生态恢复的科学依据。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背景和意义1
1.2研究现状2
1.2.1草地分类2
1.2.2人工修复对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6
1.3研究内容33
1.3.1黄土高原草地类型33
1.3.2人工修复对黄土丘陵区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33
1.3.3黄土丘陵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35
1.4研究方法35
1.4.1研究区概况35
1.4.2试验设计38
1.4.3测定项目及方法38
参考文献53
第2章黄土高原草地类型74
2.1黄土高原草地分类74
2.1.1草地分类和分布74
2.1.2草地类型76
2.1.3草地类型的特点79
2.2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80
2.3小结83
参考文献83
第3章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84
3.1草原植物群落类型划分84
3.1.1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84
3.1.2植物群落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88
3.2草原植被演替序列及特征90
3.2.1封育草地植被演替序列90
3.2.2水平沟植被演替序列90
3.2.3鱼鳞坑植被演替序列90
3.3小结91
参考文献92
第4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植物群落特征94
4.1物种组成及功能群94
4.2群落数量特征95
4.3群落多样性96
4.4群落稳定性97
4.5群落相似性99
4.6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100
4.7小结101
参考文献103
第5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植物种群格局及生态位104
5.1种群格局特征104
5.1.1主要植物种群分布格局104
5.1.2主要植物种群聚集强度106
5.1.3主要植物种间关系分析108
5.2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110
5.2.1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110
5.2.2主要植物的生态位重叠111
5.2.3生态位重叠系数112
5.3小结113
5.3.1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变化113
5.3.2主要种群生态位变化114
参考文献115
第6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117
6.1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117
6.2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118
6.3土壤种子库大小(密度特征)122
6.3.1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密度122
6.3.2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123
6.4种子库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关系124
6.4.1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124
6.4.2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125
6.4.3土壤种子库与土壤特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128
6.5小结130
6.5.1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的影响130
6.5.2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影响130
6.5.3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特征的影响131
6.5.4种子库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关系132
参考文献133
第7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理化性状变化135
7.1土壤物理性状变化135
7.1.1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135
7.1.2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关系137
7.1.3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137
7.2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139
7.2.1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其评价参数140
7.2.2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其评价参数141
7.2.3土壤团聚体破坏率143
7.2.4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144
7.3土壤养分含量变化149
7.4土壤碳氮储量变化151
7.4.1不同措施下土壤C/N变化151
7.4.2不同措施下土壤C、N密度变化151
7.4.3不同措施下土壤C、N储量变化152
7.5小结153
参考文献155
第8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157
8.1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157
8.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159
8.3土壤酶活性变化160
8.4小结162
参考文献164
第9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水分特征166
9.1土壤水分运动参数166
9.1.1土壤水分有效性166
9.1.2土壤水分扩散率167
9.1.3土壤导水率169
9.1.4草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170
9.2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174
9.2.1土壤水分季节动态174
9.2.2土壤水分垂直变化178
9.2.3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182
9.3水分循环特征183
9.3.1草地降雨产流183
9.3.2水平沟对草地径流的拦蓄187
9.3.3拦蓄径流后水平沟土壤水分再分布188
9.4水分平衡特征193
9.4.1土壤水分盈亏评价193
9.4.2土壤水分平衡195
9.5小结201
9.5.1土壤水分有效性201
9.5.2土壤水分扩散率和导水率201
9.5.3土壤水分入渗特性201
9.5.4土壤水分动态和变异202
9.5.5水分循环203
9.5.6土壤水分盈亏评价204
9.5.7土壤水分平衡205
参考文献205
第10章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地小气候和植物蒸腾变化207
10.1草地小气候变化207
10.1.1地上20cm处风速207
10.1.2地上20cm处气温208
10.1.3地上20cm处相对湿度209
10.2地温变化210
10.2.1不同措施下地温变化210
10.2.2不同坡位地温变化211
10.3草地蒸散变化212
10.3.1棵间蒸发212
10.3.25种主要牧草蒸腾速率213
10.4小结214
参考文献215
第11章生态修复效应评价216
11.1各修复措施下不同恢复年限土壤质量评价216
11.1.1评价体系构建216
11.1.2不同恢复年限的生态效应评价217
11.2不同修复措施下土壤质量评价219
11.2.1评价体系构建219
11.2.2土壤质量评价221
11.3小结225
参考文献226
第12章黄土丘陵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227
12.1草地资源现状227
12.1.1环境恶化227
12.1.2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失调228
12.2可持续发展对策230
12.2.1发展草地农业的可行性230
12.2.2斯太普草地农业系统建设的基本方略233
12.3小结235
参考文献2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