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资本论》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资本论》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字数: 3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鲁明川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82335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生态问题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力发展所产生出来问题,因而必须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来解决。然而在生产力系统的这些技术性问题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那种驱动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力量,因而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正是某些社会集团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危害他人和全人类的生态危机,因此变革生产关系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前提。这就是“生态问题的二重性”,它是《资本论》的劳动二重性思想在生态问题上的表现。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资本论》的生态思想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生态思想。《资本论》中所所说的资本,乃是以物质性生产要素为载体的社会关系,是投入到生产中追求自身增殖的剩余劳动价值。资本为了自身增殖,必然成为组织生产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强大的社会关系纽带,从而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对资本来说,推动生产力发展只是手段,其目的只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也即赚钱。为了达此目的而进行的资本扩张过程,成为资本不断吞噬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把世界“资本化”的过程,由此形成了资本逻辑。这种资本逻辑必然与生态逻辑发生矛盾与冲突。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最终撕裂生态环境自身的逻辑。而这个过程表现为无限扩张的正反馈过程:资本以占有和利用生态资源为前提,不断将生态资源吸纳到资本体系内部,使之成为资本增殖的载体,破坏生态环境;而资本在汲取自然力之后,获得了更强的“扩张能力”,需要吸纳更多的生态资源,不断加剧对自然资源的盘剥力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人类劳动通过资本扩张过程产生了一个危害人类自身的恶化的环境系统,这是“生态异化”。要消除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异化”的矛盾,必须改变造成这种“生态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其他各种生态哲学的本质差异之所在。
作者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生态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引言 生态危机呼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
二、“中国奇迹”与生态警钟的敲响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生态危机“源于何处”:各种生态观透析
第一节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及其批判
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
三、抽象的“人类”:无法找到生态危机的出路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生产力论及其批判
一、生产力发展: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二、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无关?
三、忽视生产关系力量:无法真正解决生态危机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异化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生成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人与人的关系
三、异化劳动与自然的异化
四、生态问题的出路:异化社会关系的改变

第二章 《资本论》生态哲学的核心: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
第一节 物化劳动的客观逻辑
一、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二、社会生产的物化
三、社会关系的物化
第二节 物化劳动的新形态:资本及其扩张途径
一、资本二重性
二、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
三、资本逻辑:普遍的法则
四、资本扩张的根本途径:“两个优选化”
第三节 资本扩张的生态悖论
一、自然力的破坏
二、物质变换的断裂
三、资本扩张的时空压缩与生态再生产的空间悖论
四、“资本-生态”正反馈怪圈与自然界的“贫困积累”
……

第三章 国际资本与全球生态格局
第四章 对资本的驾驭与导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第五章 建立生态环境再生产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路
第六章 构建生态产业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骨架
第七章 生态消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