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超越对立:中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学习理论研究

超越对立:中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学习理论研究

  • 字数: 22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翟大宇
  • 出版日期: 2023-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262623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4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利用综合国际机制国内化、国家社会化等相关理论,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通过建立国家学习的层次(工具性、价值性)和国家学习的主动性(追随型、引领型)两个维度的国家学习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不同阶段中中国气候政策的变化过程。同时,本书围绕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和中国气候政策演进汇集了较为丰富的资料,较好地反映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中国国内气候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国际机制内化、国家社会化等相关理论,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本书建立了国家学习的层次(工具性、价值性)和国家学习的主动性(追随型、引领型)两个维度的国家学习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不同阶段中国气候政策的变化。此外,本书围绕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和中国气候政策演进汇集较为丰富的资料,较好地反映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中国国内气候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
作者简介
翟大宇,法学博士,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讲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英国爱丁堡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国家信息中心工作,任助理经济师、经济师。翟大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全球治理与气候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和中国外交,发表学术论文、撰写政策报告多篇。
目录
第1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背景
1.2.1全球气候治理及其基本结构
1.2.2气候政治中主要国家(集团)的基本立场和政策分化
1.2.3中国气候政策立场的阶段性变化
1.2.4从坚持一定阶段内发展中国家不减排到做出自主减排承诺的转变
1.2.5聚焦研究问题:中国的气候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1.3文献回顾
1.3.1国家利益变化论及其逻辑
1.3.2国际制度变化论及其逻辑
1.3.3国际气候机制内化论及其逻辑
1.3.4文献评述:对中国气候政策变化解释的不足
1.4理论视角、方法路径与结构安排
1.4.1学习理论研究视角的引入
1.4.2方法路径
1.4.3本书结构安排
1.5研究意义与创新
1.5.1现实意义
1.5.2理论意义
1.6小结
第2章学习理论及其模型: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2.1学习理论及其意义
2.1.1国际关系中的学习理论
2.1.2学习的类型与讨论
2.2规范内化的两种逻辑与国家学习
2.2.1后果性逻辑
2.2.2适当性逻辑
2.2.3两种逻辑的结合
2.2.4学习理论与两种内化的逻辑
2.3学习理论与体系学习
2.3.1国际关系理论对体系(结构)与个体(行动者)关系的讨论
2.3.2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国际体系进化发展
2.4学习差距及其政治后果
2.4.1知识的权力属性
2.4.2国家间的学习差距
2.5研究设计
2.5.1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5.2研究假设
2.5.3研究的可操作化
2.6小结
第3章研究起点:中国“前学习阶段”的气候政策
3.1体系学习:全球气候治理的早期进程
3.1.1对气候变化的早期研究
3.1.2从科学议题到政治议题的议程设置
3.2中国气候变化议题的“前学习阶段”
3.2.1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足
3.2.2对气候变化的学习内化较为有限
3.3小结
第4章追随型工具性学习:“《公约》阶段”的中国气候政策
4.1追随型学习:中国环保工作的早期发展
4.1.1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与中国环境保护的起步
4.1.2国内环境保护制度和机构建设
4.2体系学习:《公约》的谈判、生效过程及其意义
4.2.1《公约》的谈判与生效过程
4.2.2以《公约》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4.3追随型学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的立场与行动
4.3.1参与《公约》谈判的立场与国内准备
4.3.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协调
4.3.3签署《公约》后的国内行动
4.4被动的工具性学习:中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立场与行动
4.4.1国内环保工作更多集中在环境污染等领域
4.4.2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投入有待提高
4.4.3经济发展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
4.5小结
第5章追随型价值性学习:“《京都议定书》阶段”的中国气候政策
5.1体系学习:《京都议定书》的谈判、生效过程及其意义
5.1.1《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与生效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5.1.2《京都议定书》的意义
5.2追随型学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的立场与行动
5.2.1价值再分配:要求明确的南北间责任划分
5.2.2利益再分配:对灵活履约机制持怀疑态度
5.2.3立场变化:“《公约》阶段”与“《京都议定书》阶段”中国的立场对比
5.3被动的价值性学习:中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立场与行动
5.3.1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5.3.2体制机制调整与研究投入
5.4小结
第6章引领型工具性学习:“哥本哈根阶段”的中国气候政策
6.1体系学习:“哥本哈根阶段”气候治理模式的转变
6.1.1“后京都”的气候谈判历程
6.1.2《哥本哈根协议》与新的气候治理模式
6.2引领型学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的立场与行动
6.2.1价值再分配:新兴市场国家身份的重新定位
6.2.2利益再分配: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提出
6.2.3引领体系学习: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气候合作
6.3主动的工具性学习:中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立场与行动
6.3.1损益判断:对气候变化影响与危害的认识变化
6.3.2议题定位:将气候变化问题定位为发展问题
6.3.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应对气候变化
6.3.4体制机制调整与加大研究投入
6.4小结
第7章引领型价值性学习:“《巴黎协定》阶段”的中国气候政策
7.1体系学习:《巴黎协定》的谈判、生效过程及其意义
7.1.1《巴黎协定》的谈判与生效过程
7.1.2《巴黎协定》的意义与气候治理模式的变化
7.2引领型学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的立场与行动
7.2.1成为气候进程中的引领者
7.2.2积极提供国际气候公共产品
7.2.3立场变化:“哥本哈根阶段”与“《巴黎协定》阶段”中国的立场变化
7.3主动的价值性学习:中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立场与行动
7.3.1气候变化成为重要政策议题
7.3.2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低碳发展转型
7.3.3气候政策产生的多方面协同效应
7.4未来国家学习的方向:“后巴黎时期”中国气候政策展望
7.4.1“后巴黎时期”中国定位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
7.4.2“后巴黎时期”中国国内的减排进展与机构调整
7.4.3未来中国气候政策展望
7.5小结
第8章综合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变化中的部分现象与趋势
8.1中国专家参与IPCC报告工作的情况
8.2中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情况
8.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的文本分析
8.4气候条约和气候变化法规的数量变化
8.5对专题研究的综合分析
8.6小结
第9章结论、讨论与展望
9.1结论与讨论
9.1.1主要研究发现
9.1.2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家学习的讨论
9.2中国智慧与中国的国家学习
9.2.1“和”的思想与超越对立
9.2.2中国国家学习中的实践与试点
9.3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3.1研究引出的新问题
9.3.2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