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药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 第2版

农药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 第2版

  • 字数: 38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 商品条码: 978712242405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延续经典,将农药新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2.内容新颖,指导性强。在一版的基础上,增加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面的新理论与前沿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农药的重要性及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危害、农药使用的靶标与靶区、农药的有效使用与使用效果的测定方法、农药使用技术、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与危害、农药使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农产品单一农药残留的长期膳食摄入和慢性风险评估、短期膳食摄入和急性风险评估方法,食品、农产品中多农药的残留急性、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优选残留限量估计值计算方法,以及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法和风险系数法风险评估方法,农药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及农药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和监测,食品安全研究与管理,农药研发、使用与管理,食品、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农药、植保、农学、园艺、果树、食品安全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柳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化研究所研究员,技术负责人,国家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国家检查机构评审员、资质认定评审员、农业部注册评审员、司法鉴定机构评审员,山东农科院三级学术专家。中国仪表学会农仪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注册咨询专家;山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山东省绿色食品协会副秘书长等。长期从事检测与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二等奖《无公害蔬菜产品标准体系的研究》、三等奖《蔬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农业部三等奖《农药、重金属、微生物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估》,院科技奖《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和评价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技术开发》,制定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420—2009绿色食品花生及制品》等31项和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1293-2009《平菇GMP生产技术规程》等1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等。主持完成农业部下达2004、2005、2006、三年度的国内出口蔬菜安全质量普查,2007年全国花生安全质量普查,撰写了风险评估报告报农业部。
目录
第1章农药的重要性及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危害001
1.1农药在我国使用情况003
1.2农药对农业的作用004
1.2.1农药使用水平与农业产量之间的关系005
1.2.2病虫草害发生程度与农药使用量之间的相关性007
1.2.3农药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激发作用008
1.2.4农药的使用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过程009
1.3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010
1.3.1农药与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010
1.3.2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010
1.3.3农药残留的危害作用011
1.4农药在生产中的应用趋势011
1.5农药的安全使用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012
1.5.1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012
1.5.2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种类013

第2章农药使用的靶标与靶区015
2.1农药使用的“靶标”016
2.2直接靶标016
2.2.1害虫靶标017
2.2.2植物病原菌018
2.2.3杂草靶标019
2.3间接靶标019
2.3.1生物性间接靶标019
2.3.2非生物性间接靶标021
2.4病原菌和害虫的分布型023
2.4.1密集分布型024
2.4.2分散分布型024
2.5农药的靶区和有效靶区027

第3章农药的有效使用与使用效果的测定方法028
3.1农药同靶标的表观接触028
3.2农药同靶标的有效接触029
3.2.1接触与有效接触029
3.2.2接触与湿润展布029
3.3农药的沉积分布以及同有害生物的接触030
3.3.1生物性间接靶标030
3.3.2非生物性间接靶标032
3.4农药的分散度与靶标接触的关系033
3.4.1增加靶标表面的覆盖度和接触面积033
3.4.2提高药剂对生物体表面的通透性034
3.4.3比表面积的增大加速了药剂的气化速度和溶解速度034
3.5农药与靶标表面的界面化学现象035
3.5.1水分蒸发后农药遗留物与靶面之间的界面035
3.5.2农药遗留物吸收自然水分后的状态036
3.6农药的剂量转移036
3.6.1从施药器械向施药目标物的传递过程036
3.6.2从间接靶标向有害生物靶标的转移036
3.6.3植物体靶面上的剂量转移037
3.7农药的田间分布要求037
3.7.1作物对药液的承载量038
3.7.2农药在作物上的覆盖要求040
3.7.3关于药剂沉积与药剂的再分布043
3.7.4农药在作物株冠层中的分布043
3.8农药的施药量044
3.9农药的混合使用045
3.10农药使用效果的检查045
3.10.1变异系数标准045
3.10.2雾滴沉积密度标准046
3.10.3不匀率与变异系数及其测定047

第4章农药使用技术051
4.1农药使用的三阶段051
4.1.1机械输送阶段051
4.1.2剂量转移阶段051
4.1.3致毒作用阶段052
4.2施药靶区的选择052
4.2.1施药器械的选择052
4.2.2农药剂型的选择052
4.2.3农药喷洒方式的选择053
4.3具体作物施药技术示例056
4.3.1棉田的施药技术056
4.3.2水稻小麦类农田的施药技术059
4.3.3阔叶蔬菜的施药技术059
4.3.4细叶类植物的施药技术061

第5章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063
5.1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因素063
5.2影响农药降解速度的主要农药性质064
5.2.1光稳定性064
5.2.2农药的化学稳定性076
5.2.3微生物降解稳定性077
5.2.4农药挥发性080
5.2.5农药水溶性和脂溶性083
5.2.6农药制剂096
5.2.7农药受体对农药降解速度的影响096
5.2.8计算示例一102
5.2.9计算示例二105
5.2.10计算示例三107
5.3部分农药在田间土壤中的吸附与降解特性110

第6章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11
6.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111
6.1.1农药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112
6.1.2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112
6.1.3稻田施用溴氰菊酯农药对邻近鱼塘浮游动物的影响115
6.1.4农田农药流失117
6.1.5农药非点源地下水污染概况120
6.2农药对大气的污染123
6.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125
6.3.1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125
6.3.2农药在土层中的淋洗作用127
6.3.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127
6.3.4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130
6.3.5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132
6.3.6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33
6.3.7农药对土壤生化过程的影响136
6.4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和危害138
6.4.1农药对天敌赤眼蜂的毒性与危害性139
6.4.2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与危害性141
6.4.3农药对鸟类的毒性与危害性143
6.5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146
6.6农药在环境中的浓度估算147
6.6.1农药以颗粒剂形式施入土壤148
6.6.2农药以种子处理剂进入土壤149
6.6.3农药喷施被作物截获和散落到土壤149
6.6.4农药喷施时飘逸至地面水150
6.6.5从污水处理厂最终排放进入周围环境水体中151
6.6.6污水处理厂污泥施入土壤152
6.6.7农药自土壤中挥发153
6.6.8农药自地面水的挥发153
6.6.9饮用水体中的农药155
6.6.10淋溶到作饮用水的地下水155
6.6.11农药自作物上挥发155
6.6.12作物对农药吸收155

第7章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与危害158
7.1农药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原因158
7.1.1农药的特性158
7.1.2农药的使用159
7.1.3植物的差异160
7.2作物对农药的敏感性和产生药害后的表现161
7.2.1作物对农药的敏感性161
7.2.2作物药害161
7.2.3作物受害后的补救措施165
7.3农药对作物的污染165
7.3.1农作物的农药起始残留浓度166
7.3.2农药在作物上的降解及其速度168
7.3.3大棚农作物的农药污染特点173

第8章农药使用的安全评价方法176
8.1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176
8.1.1基础资料176
8.1.2推荐资料177
8.1.3补充资料177
8.2农药环境评价指标选择177
8.3农药环境评价试验方法178
8.3.1农药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试验方法178
8.3.2农药环境行为及其实验方法181
8.4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毒性试验方法190
8.4.1农药对鸟类的毒性试验190
8.4.2农药对蜜蜂毒性试验192
8.4.3农药对家蚕毒性试验194
8.4.4农药对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195
8.4.5农药对天敌两栖类毒性试验196
8.4.6农药对蚯蚓急性毒性试验197
8.4.7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毒性试验199
8.4.8农药对鱼类急性毒性试验200
8.4.9农药对溞类急性运动抑制试验201
8.4.10农药对藻类生长抑制试验202
8.4.11农药对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203
8.4.12农药对家畜短期饲喂毒性试验204
8.4.13农药对甲壳类生物毒性试验205
8.4.14农药生物富集作用试验206
8.4.15农药水-沉积物系统降解试验208
8.5农药对环境生物毒性评价的推荐标准210
8.6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210
8.6.1农药使用的危险性单因素评价211
8.6.2农药使用的危险性综合评价215
8.6.3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应用218
8.7农药污染评价示例220
8.8农药优选残留限量及安全期(如生长期)的计算示例224
8.8.1数据224
8.8.2按照时间选择残留结果224
8.8.3残留结果校正225
8.8.4方法I225
8.8.5方法Ⅱ228
8.8.6最终评定229
8.8.7选择适当方法230
8.8.8特殊情况230

第9章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危害风险评估234
9.1农药的毒性234
9.2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236
9.3危害描述239
9.3.1剂量-反应外推239
9.3.2剂量缩放比例239
9.3.3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239
9.3.4有阈值的物质240
9.3.5无阈值的物质241
9.4暴露评估241
9.4.1总膳食研究法241
9.4.2双份膳食研究法242
9.4.3单一食品的选择研究法242
9.4.4膳食摄入量的估计242
9.4.5总膳食研究243
9.4.6预测总膳食摄入243
9.4.7饮食因素的使用244
9.4.8暴露路径246
9.4.9建立模拟模型260
9.5风险描述261
9.6定性估计262
9.7定量估计262
9.8农药残留测定的食品、农产品类别及测定部位263
9.9蔬菜中多效唑残留的膳食暴露与风险评估266
9.9.1田间残留试验设计267
9.9.2抽样方法267
9.9.3检测方法268
9.9.4长期膳食摄入和慢性风险评估268
9.9.5短期膳食摄入和急性风险评估268
9.9.6基于市场抽样监测数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269
9.9.7蔬菜中多效唑的推荐MRL值评价270
9.9.8基于规范残留试验数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270
9.9.9基于市场监测数据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271
9.9.10蔬菜中多效唑的推荐MRL值及其风险分析272
9.9.11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273
9.9.12多效唑的优选残留限量设定273
9.10苹果中农药残留急性、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优选残留限量估计值计算274
9.10.1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计算274
9.10.2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的计算274
9.10.3优选残留限量估计值的计算275
9.10.4风险排序275
9.10.5农药残留水平分析276
9.10.6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277
9.10.7农药残留急性膳食摄入风险278
9.10.8农药残留风险排序279
9.10.9现有农药优选残留限量的适用性280
9.11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法和风险系数法风险评估281
9.11.1安全指数282
9.11.2风险系数282
9.11.3食用菌农药残留情况283
9.11.4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三省市食用菌农药残留检出率284
9.11.5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三省市食用菌农药残留检出情况284
9.11.6食用菌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评价285
9.11.7农药残留的风险系数286
9.11.8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法和风险系数法结果的评价286
9.12杨梅中的农药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287
9.12.1危害指数法288
9.12.2分离点指数法289
9.12.3相对毒效因子法290
9.12.4暴露阈值法291

第10章农药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292
10.1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292
10.1.1选用抗虫抗病作物品种292
10.1.2合理肥水调控293
10.1.3其他农业措施293
10.2合理使用农药294
10.2.1进行预测预报,做到适时防治294
10.2.2科学防治,减缓抗性发展294
10.2.3农药配制及施用方法295
10.3加强农药降解相关研究296
10.4强化农作物农药污染的预测和评价299
10.5防治作物农药污染的对策和措施299
10.5.1按国家规定使用农药300
10.5.2调节药液浓度降低PIRC300
10.5.3防止因农药飘移带来的外源污染300
10.5.4积极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300

参考文献30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