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文化离散视角论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译介

从文化离散视角论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译介

  • 字数: 14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汪世蓉
  • 出版日期: 2023-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357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传统的中国纯文学译介难以走进海外大众读者,而当前以故事取胜的通俗文学却开始在海外崭露头角,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另辟蹊径,其译介研究亟待跟进。本书从涉及跨民族、跨文化内涵的“离散”(diaspora)视角来研究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英译策略、译者选择、传播价值及传播路径,同时探讨华人离散译者群体在中国文化传播大业中可起到的重要作用。华人离散译者在跨文化体验中遭遇的多重文化冲突,导致其文化身份的定位模糊和认同困难;他们从事的文化译介活动必然引发其多重身份相互博弈,而这种身份博弈和协调将对其文化译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本书还将考察华人离散译者对其多重文化身份进行博弈与协调的过程,进而研究其最终的身份选择和认同对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产生的影响,以期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开放。
作者简介
汪世蓉,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现为中南财大外院副教授。作者研究方向为文化翻译、语言对比与翻译。主持相关重量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对离散的概念阐释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1.3.2 离散译者的身份博弈与认同研究现状述评
1.3.3 中国当代通俗文学译介研究历史及动态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7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文化离散视角下的文学译介研究
2.1 文化离散相关概念的厘清
2.2 离散译者的文学译介
2.2.1 早期离散译者的身份之惑及其协商
2.2.2 新时代离散译者的身份协商与文化态度
2.2.3 离散译者作为“跨文化协调人”的优势
2.3 小结
3 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译介价值
3.1 通俗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市场前景
3.1.1 通俗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活跃存在
3.1.2 通俗文学作品拥有清晰稳定的目标受众
3.2 通俗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及世界情怀
3.3 通俗文学作品译介的译者选择
3.4 拓宽文学译介的理念及渠道
3.5 小结
4 中国当代通俗文学译介的策略及效果
4.1 网络文学的译介
4.1.1 网络文学在数字时代的译介价值
4.1.2 民间力量加入网络文学译介
4.1.3 网络文学译介面临的问题
4.1.4 离散译者的责任和选择
4.2 武侠文学的译介
4.2.1 武侠文学的译介内容与叙事方式
4.2.2 武侠文学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4.2.3 武侠文学译介的市场化运作
4.3 科幻文学的译介
4.3.1 《三体Ⅱ》《三体Ⅲ》两译者英译策略对比分析
4.3.2 《三体Ⅱ》《三体Ⅲ》两译者文化身份对比分析
4.4 小结
5 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市场化传播路径
5.1 麦家作品的译介
5.1.1 故事引路:通俗文学走向世界
5.1.2 汉学家的译介特点
5.1.3 通俗文学的转化与新生
5.2 刘震云作品的译介
5.2.1 从文化离散视角看刘震云小说的文学魅力
5.2.2 离散译者与汉学家的译介风格对比分析
5.2.3 离散译者的译介特点
5.3 对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5.3.1 译介作品的选择
5.3.2 译者群体的选择
5.3.3 基于媒介融合的市场化传播路径
5.4 小结
6 离散译者的多重文化体验对其文学译介的影响
6.1 余光中的“中国情节”
6.1.1 余光中的离散经历与文化身份认同
6.1.2 离散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6.1.3 余光中译作中的“中国情节”
6.2 林语堂的“融会贯通”
6.2.1 林语堂的海外视角与家国情怀
6.2.2 林语堂译作中的“融会贯通”
6.3 小结
7 离散译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7.1 跨文化旅行中的中国想象
7.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翻译
7.3 世界想象中的中国文化生产
7.4 离散族群的身份困惑与认同
7.5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启示
8.2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