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美学研究 第20辑

中国美学研究 第20辑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02188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权威专家和顾问团队,一流学者,直面美学学术前沿本书主编朱志荣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本书顾问团队包括陈望衡、阎国忠、杨春时、叶朗、张玉能、朱立元等国内美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本书所收论文集聚海内外美学名家、新秀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直面美学学术前沿。2.强调本土特色,彰显时代价值中国历代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资源,但与其他诸多学术领域一样,遭遇了古与今、中与西、本土与外来、世界与民族等多对矛盾交织的“现代性”困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接处,王国维、朱光潜、蒋孔阳等美学先驱以西阐中,在当时无疑为中国美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在此基础上,《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更强调中国美学本身的特色,主张通过中西美学诸多范畴的对照,彰显中国本土美学资源自身的特点和内在意蕴。其中涉及《论语》《诗经》涉及的美学思想、《考工记》的造物艺术思维等,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民族特质,又圆融自信地移植西方美学资源;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原汁原味,又彰显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价值。3.以世界眼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将本民族的美学研究放在时代的潮流中,以世界性视角进行剖析,旨在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平台,并为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层次价值,促进中国美学的现代转换和运用提供条件,对美学研究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评论”等几个部分,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作者简介
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理论和中国艺术史研究。
目录
【中国古典美学】
如何推进意象美学的研究
生活的还原与审美的升华:孔子生活美学发微
《论语》中“游”的意蕴分析
论《诗经》对先秦审美观念的早期拓展与深化
汉代经学视域中的文艺本源论
佛教“空性”“空观”思想与中国文艺“空灵”境界
论唐代审美意象时空建构的佛禅心理
论王昌龄诗论中的诗境创构机制
论王夫之“诗象其心”的诗学思想
【艺术美学】
“制器尚象”: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之“象”思维谫论
——以《考工记》为中心
论汉唐绘画语系中的“图真”观及其哲学基础
——兼释五代荆浩“图真”系统论
赵孟頫“古意”观念的视觉呈现与美学理想
“运墨而五色具”
——论水墨画的墨色美学
守正创新:论《白蛇传·情》戏曲美学电影化实践的
“融”与“破”
【西方美学】
asthetisch指涉、情感与“判断的自由”
——论康德鉴赏判断的“质”
共通感在后现代是否可能
——利奥塔论共通感
【当代评论】
“哲思中的艺术”
——叶秀山美学思想初探
自由意志在艺术中从主体“破圈”的征途
——略论刘旭光教授的《艺术与真理》
审美艺术人生的张力汇通与意趣熔融
——金雅人生论美学思想述评
稿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