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可以群——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交往诗学研究

诗可以群——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交往诗学研究

  • 字数: 2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刘衍军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28127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孔子“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儒家诗学的元理论,《诗可以群: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交往诗学研究》从“诗可以群”这一维度切入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内在关联的研究,突破了学界对“群”的纯粹义理的抽象揭示,转换视角,从交往论、活动论的视野将“诗可以群”看作古人的一种交往形态,一种诗歌活动的方式,探究孔子这一诗学命题的历史性文化内涵,彰显了“诗可以群”诗学理论的内蕴空间和审美张力。《诗可以群: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交往诗学研究》对诗乐在礼乐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交往功能进行了阐释,对“群”在孔子话语系统中的涵义进行了细致辨析,对“诗可以群”理论的发展流变及其实践形态进行了梳理,从而勾勒出中国古代“诗可以群”的审美交往传统,发掘其深刻内涵,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揭示“诗可以群”审美交往诗学在当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刘衍军,1975年7月出生,江西省兴国县人。2004年获得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江西师范大学文艺美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中国古典诗学。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礼乐文化、儒家诗学美学研究,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孔子‘诗可以群’诗学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在《求索》、《北方论丛》、《江西社会科学》、《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名作欣赏》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 上古时期“诗可以群”探源
第一节 上古乐舞形态及交往功能
第二节 上古乐舞的人神交往观
第三节 乐舞的人文转化及人际交往观
第二章 礼乐制度与“诗可以群”的生成
第一节 “制礼作乐”与“诗可以群”的交往形态
第二节 礼乐交往与《诗》文本的形成
第三节 《诗》文本的仪式交往意义
第四节 《诗》言群体之志
第三章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交往形态与观念
第一节 春秋时期礼乐交往内涵的嬗变
第二节 春秋赋诗言志的渊源和发展
第三节 赋诗言志的交往方式
第四节 赋诗言志的意义交流原则
第四章 孔子“诗可以群”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孔子“诗可以群”思想的文化继承和创新
第二节 孔子“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哲学思想基础
第三节 群体《诗》学与“诗可以群
第五章 “诗可以群”思想在战国诗学中的发展
第一节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交往诗学观
第二节 孟子的交往诗学观
第三节 荀子的交往诗学观
第六章 “以文会友”的“诗可以群”审美交往实践
第一节 “以文会友”的交往形态
第二节 “以文会友”的交往诗歌形态
第三节 “以文会友”的诗学意义
第七章 “诗可以群”诗学传统的理论流变
第一节 “诗可以群”政教交往论的发展流变
第二节 “诗可以群”道德交往论的发展流变
第三节 “诗可以群”情感交往论发展流变
结语 “诗可以群”审美交往传统的理论概括和当代意义
一 “诗可以群”审美交往诗学的理论基础和本体特征
二 “诗可以群”审美交往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