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3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3辑

  • 字数: 306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杨宜音主编吴胜涛本辑特约主编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281333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0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主题是“道德心理学”。作者从道德心理与秩序的关系、个人道德修养的心理特征、道德心理与文化建设、社会共同体建设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心理思想史梳理等方面,用14篇论文的篇幅从道德心理学的多个角度反映出在化解规范冲突、推动社会善治方面中国心理学学者的最近思考和研究发现,旨在借此全面展示道德发展领域的近期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简介
杨宜音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2022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2019)。电子信箱:cassyiyinyang@126.com吴胜涛 博士,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适应,正义与社会规范,大数据分析等。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国际正义研究学会、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网络与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理事。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ocial Justice Research、《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6-2017)道德心理学部分执笔人。电子信箱:michaelstwu@xmu.edu.cn或wust2011@163.com
目录
从冲突到善治:社会转型时期的秩序反思与道德重建(代卷首语)  吴胜涛  胡传鹏  刘冠民道德与秩序反思道德滑坡了吗?美式英语语言中的社会道德时间变化  喻丰  许丽颖  丁晓军  钱小军不道德行为惩罚的公平感研究:“富人严惩效应”  杨金花  李芳芳  金盛华努力的意义:基于中国学生成长思维与成就动机的阶层分析  茅云云  周婵  吴胜涛道德与个人成长善良人格影响善行表达的边界条件:基于控制与直觉加工的视角  张和云  许燕  赵欢欢大学生道德能力KMDD培育模式的中国化实践  张静  宋小洪小学儿童宽容品质的概念内涵与量表编制  张春妹  张安琪  彭显华  朱小玲道德与文化建设三达德:中庸的德性意涵及其测量  刘亚楠  张迅  刘亚蕊  朱澄铨  苏芮莹活力美德: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理论建构与量表编制  闫伟  张鹏  蒋忠鑫  刘冠民  彭凯平工匠精神的量表开发与意涵探析  赵德雷  王乐晶道德与共同体建设社会猜疑对多重身份融合的影响  高承海  马骁使用人工智能提升人类认同  王从余  翟崑  彭凯平归属需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人际信任和公我意识的链式中介作用  郭嫄道德心理思想史寻道而行向德而生:纪念道德能力发展领域的先驱格奥尔格·林德先生  康蕾  杨韶刚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社会变迁视角下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征稿启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