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典与意义 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

经典与意义 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

  • 字数: 3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刘丰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27107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早期儒学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鉴新发现简帛资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已有文献在战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对于战国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书以礼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将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间、孟荀之间的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以《礼记》为主要资料来进一步分析、落实早期儒家的分化与发展,同时以礼为沟通思想、经典与社会的桥梁,来深化礼学思想以及早期儒学史的研究,并由此探讨哲学与历史、哲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哲学史的研究。
目录
   绪论:《礼记》与早期思想史的研究

第一节 古文《记》与刘向整理的古文《礼记》

第二节 刘向古文《礼记》与二戴《礼记》之关系

第三节 《礼记》的分类

第四节 《大戴礼记》的分类

第五节 《礼记》与早期儒学史的研究

第一章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展开

第一节 “无体之礼”:先秦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一 礼与“无体之礼”

二 “无体之礼”与礼学思想的转向

三 从《孔子闲居》看战国时期儒学的分化

第二节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一 《儒行》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二 《儒行》的学派归属

三 《儒行》与战国时期儒学主流思想的冲突

四 《荀子》的政治哲学转向

第三节 《礼记·经解》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 “六经”合称的形成及其在儒学发展中的意义

二 《经解》的思想渊源及其与荀子学派的关系

三 《经解》首章的结构

四 《经解》中的“六经”次序及其意义

五 《经解》篇的整体结构

第四节 《礼记·乡饮酒义》的方位图式及其思想史意义

一 《礼记·乡饮酒义》的学术意义

二 《乡饮酒义》的方位安排及其意义

三 从《乡饮酒义》看礼学与易学的结合

四 《礼记·乡饮酒义》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章 早期儒家政治哲学的建构

第一节 “为民父母”与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

一 先秦儒家“为民父母”的思想渊源与演变

二 “为民父母”与礼治思想

三 “为民父母”与亲亲尊尊的整合

四 余论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一 周公“摄政称王”的相关史料分析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

一 禅让

二 革命

三 王鲁

四 选举

五 余论

第三章 早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制造“三代”——儒家“三代”历史观的形成*代命运

一 儒家“三代”史观的形成

二 “三代”的模式化及其内在机制

三 “三代”与历史循环论

四 “三代”史观*代命运

第二节 《礼记·礼运》与战国时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建构

一 战国时代儒学所面临的挑战

二 从礼的起源与功能看礼的普遍性

三 礼的普遍性——“大同”之世也有礼

四 “大同—小康”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 早期儒家的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以战国时期的“文质”论为中心

一 “文质”论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 “五德”说与“三统”说

三 “文质”论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礼与战国社会的整合

第一节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一 战国时期统一思潮的勃兴与天子礼的制定

二 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周礼》的成书

三 从战国时期儒家所设计的王礼看《周礼》当中王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天秩论与社会秩序模式及整合

一 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统一的方式

二 等级的分途与社会成员的流动

三 礼论对等级秩序的维护

四 礼与社会秩序的整合

第三节 “乐统同”及其社会功能

一 礼乐与“中和”

二 乐的等级与秩序

三 乐与社会秩序的整合

结语: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