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抉择与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体研究(1937-1945)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郑善庆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02156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战火纷飞、民族危难,但名家辈出、大师云集。陈垣、余嘉锡、洪业、邓之诚、孙次舟、侯外庐……在世变日亟的抗战时期,他们或砥砺志节,潜心著述;或自比孤臣,茕茕孑立;共同创造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本书从地域视角分析“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探讨学术与世变的关系,进而反思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话语下史家心态与书写的转变,力求展示战时史学的多重面向。
内容简介
世变愈急,则史学变得愈快;世变愈大,则史学变得愈新。在战火频仍、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中国史家群体在留守与南迁的抉择上,既有政治环境的潜在影响也有生存压力的现实考量。本书以抗战时期史家因不同地域、不同学术倾向而形成的“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的组织、思想、学术活动及史学成就。地域抉择的矛盾心态影响了史家书写方式的转变,作者以此为视角探究史家当时幽微心态与日后很好成就之间的细密联系,重塑抗战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流变的整体场景。
作者简介
郑善庆,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中共党史研究。编纂出版《翁心惠日记》《浙东革命根据地口述史》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等。在《南开学报》《史学月刊》《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留守与南迁视野下的史家们
第一节 战前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整理国故运动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形成
二、史家与政治的相对疏离
三、民族危机与史家治学的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例
第二节 战争之下的史家南迁与留守
一、史学机构的内迁
二、南下之史家
三、留守之史家
四、何以留守?何以南迁?
第二章 留守北平的史家群体
第一节 何以自处:留守者的心态与境遇
一、留守学人的政治心态
二、灰色地带:北平留守史家们的交际网络
三、北平留守史家们的生存与反抗
四、何以遗忘?
第二节 战时辅仁大学史家——陈垣
一、《通鉴胡注表微》发覆
二、抗战时期陈垣的其他著述
三、战时陈垣撰述的方法与特色
四、评价
第三节 战时辅仁大学史家——余嘉锡
一、师友弟子的多面印象
二、战时的史学撰述——以“小说考证”为特色
三、陈垣、余嘉锡与胡适派学人的观念之别
第四节 战时燕京大学的史家
一、洪业、邓之诚与燕京大学的史学研究
二、燕京大学的解散
第五节 遗老们的文史之学——以古学院为例
一、北京古学院的组成与运作
二、学术贡献
三、余论
第三章 南迁者:以重庆、昆明为中心的官方史家群体
第一节 战时的官方史学编纂机构与正统性塑造
一、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二、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
三、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四、国民政府史料编纂的特色与局限
第二节 战时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其业绩
一、战时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学术成绩
二、钱穆与顾颉刚的纠葛
三、顾派学人孙次舟及其遭遇
第三节 战争年代傅斯年与史语所的转变
一、北京大学与史语所的合作与互动
二、傅斯年与战时史语所的转变
第四章 战时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认识与分歧
一、何以边缘化?
二、几种认识与争论
第二节 战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撰述环境
一、抗战时期的报刊审查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撰述环境
第三节 以《中苏文化》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
一、《中苏文化》的创办与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介入
二、《中苏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主导作用
三、《中苏文化》中的史学特色与论争
第四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撰述特色
一、面向大众的写作方式
二、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转向与论争
一、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转向的背景
二、转向:方法的合流与政治的隔阂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