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海派文化与

海派文化与"平阳课程"——一所城市小学的课程创新历程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朱红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26784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正是凝结了作者十余年研究的成果,从校园文化及其特色课程从成型到成熟的经验。首先阐释了海派文化的缘起与演进,挖掘了海派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介绍了文化资源到课程形态的转换,呈现了课程中海派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然后记录了“平阳课程”的发展过程,囊括了以“海上七彩风”系列课程为主线构建校园文化的起步阶段、由“walking上海”倡导“在行中学”,挖掘课程深度的转型阶段,以及“五育融合”背景下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的升级迭代。
作者简介
朱红,从2006年起带领团队开启了“海派文化系列课程”的研发,《海上七彩风》《Walking 上海》相继应运而生。也一直行走在开发特色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研究的第一线,课程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进一步转型迭代。2017年,主持的《创新形式活化实施——平阳小学优化课程提升办学品质的实践与研究》获上海市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主持的《基于小学生运动行为分析的体育规则意识培育的实践研究》获上海市第七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目录
导言 平阳课程与海派文化因何结缘
一、“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二、平阳课程为何与海派文化结缘
三、海派文化在平阳课程中如何定位
第一章 “郁郁乎文哉”:海派文化溯源
一、海派文化的缘起与演进
(一)江南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二)江南文化的界定
二、海派文化的发展与特征
(一)海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海派文化的特征
三、平阳小学的地域特征与历史传承
(一)学校地理位置
(二)学校历史沿革
(三)学校文化理念
第二章 千水一瓢饮:海派文化的课程转换
一、从文化资源到学校课程的转换机制
(一)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
(二)文化资源到学校课程的转换机制
(三)海派文化转化为学校课程的基本架构
二、从办学理念到课程愿景到课程结构
(一)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课程的路径
(二)平阳小学的办学理念与课程架构
三、平阳小学三类课程中海派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
(一)开发海派文化资源
(二)海派文化资源融入三类课程
第三章 海上生明月:平阳课程起步
一、“海上七彩风”课程起步
(一)建构“海上七彩风”教育资源
(二)“海派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海上七彩风”经验反思
(一)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课程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研究的路径
(二)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三)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着力的支点
三、讲述“平阳里”的课程故事
第四章 沪上踏歌行:平阳课程转型
一、“Walking in Shanghai”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定位:分析校本课程建设现状,确立课程开发宗旨
(二)剖析:解读学生学习需求,开展整体框架设计
(三)重构:融合现有课程体系精髓,编写教材内容
(四)创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建构课程实施框架路径
(五)落地:打破书本学习固化局限,活化课程实施策略方法
二、“Walking in Shanghai”课程开发的经验与反思
(一)课程开发理念:要以“实现自主发展”为本
(二)课程实施框架:要以“搭建多元平台”为基
(三)课程活动策略:要以“引导实践体验”为重
(四)课程学习方式:要以“自主组合学习”为先
(五)“Walking in Shanghai”课程开发案例
三、“平阳里”的师生成长故事
第五章 寻她千百度:平阳课程迭代
一、从海派木创走向五育融合
(一)缘起:从“海派木创”的实践撬动对“五育融合”的深度思索
(二)迭变:从“五育融合”的理念,到具有平阳特色的课程实践
(三)践行:从“五育融合”出发的“四类课程目标”
二、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思与行
(一)承“海派系列”资源,孕“校本课程”引力
(二)创“真实情境”体验,蓄“主题课程”张力
(三)借“综合课程”趣味,获“多元成长”活力
三、“平阳里”的师生交往故事
第六章 千帆碧空尽:平阳课程展望
一、理念先行的未来学习
(一)学习环境: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
(二)学习方式:尊重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学习
(三)学习内容:从固定、统一走向开放、定制
(四)教学相长: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学习评价:精准化的学习诊断与改进
二、平阳课程的未来形态
(一)课程开发:已有课程的画像
(二)课程实施(微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三、技术赋能的助学空间
(一)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学习的个性化
(二)建立未来“星空苑”,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
(三)优化新型学校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四)构建学校社区深度融通,促进学生学习的泛在化
(五)构建师生发展数据库,勾画数字化学生和教师画像
附录:平阳小学教师论文(案例)精选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