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燕都百记

燕都百记

  • 字数: 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肖复兴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5846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散文新作。作者选取在北京城内曾经生活、盘桓、流连过的一百处地点,写遇到过的人和事,也写北京城的永不停止的流动和变迁。有的地点是作者暮年之后重访,有的地点则不再存在,只留存在作者的回忆当中。这些熟悉的地方,亲人、好友、同学、偶遇的普通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或者平静、或者动荡的生活,成为作者难以忘记的记忆,在时间流逝、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中,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文字平静而温暖,包含着作者对生活、时间、变迁的理解。
作者简介
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著有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两百余种,其中关于北京的作品有《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我们的老院》《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天坛六十记》等。
目录
自 序 001
1 前门大街 001
2 通三益 005
3 亨得利 007
4 家具店 009
5 前门楼子 010
6 正阳楼 013
7 新华书店 015
8 九龙斋 017
9 五排楼 018
10 关帝庙 020
11 三山斋 022
12 复兴成 024
13 大德通 026
14 西打磨厂178号 029
15 西打磨厂94号 031
16 恒记药店 033
17 信大小人书铺 035
18 刻刀张 037
19 南北深沟 039
20 民信局 043
21 大丰粮栈 046
22 同泰客店 050
23 董德懋诊所 052
24 乡村饭店 054
25 新开路 057
26 粤东会馆(一) 059
27 粤东会馆(二) 062
28 小 桥 064
29 庆隆大院 066
30 桥湾儿 071
31 杨公祠 075
32 中山会馆 077
33 番禺会馆 079
34 晋江会馆 082
35 安徽会馆戏楼 086
36 阳平戏楼 088
37 广和楼 090
38 前门老火车站 091
39 劝业场 093
40 六联证章厂 097
41 联友照相馆 100
42 天蕙斋 106
43 泰山永和六必居 108
44 珠市口 110
45 花市大街 113
46 百顺胡同 115
47 黄鹤楼 117
48 怡香院 119
49 菜市口南 123
50 报房胡同和报市胡同 125
51 法源寺 127
52 草厂三条 129
53 草厂头条 132
54 万全堂 134
55 天 桥 136
56 杨梅竹斜街 138
57 陕西巷 140
58 青云胡同 142
59 东兴隆街 143
60 崇文门菜市场 145
61 校场口头条 148
62 虎坊桥 150
63 培新街 153
64 长虹桥 158
65 八面槽 160
66 来今雨轩 164
67 唐花坞 170
68 颐和园 173
……
摘要
     1 前门大街 作为前门大街的象征,前门楼子,前身为元代的丽正门,永乐年间移建于今址,正统初年间改称正阳门。它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地位,除了故宫、天安门,就要数它了。 小时候,在前门大街,觉得最热闹的地方在大栅栏东口,往里面走就是大栅栏商业老街。那里永远人流如织,路口两侧分别是大通食品店和公兴文化用品店。 1949年2月3日,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入北平城。那时候,前门大街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闹。据说,第一拨赶到前门大街旁欢迎解放军的人群,是从大栅栏那些店铺里涌出来的学徒和伙计们。因为他们离前门楼子近,便也就近水楼台,早早地跑出大栅栏东口。当然,除了看看热闹,更是因为他们对新时代充满向往。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大栅栏的商家实行了有名的“四马分肥”的政策,即店中赢利所得,一份上交国税,一份店家留存为日后发展,一份店家自得,一份为伙计、学徒的工资。一般伙计月工资五六十元,骨干八九十元,基本和当时一般的干部相等。那时我父亲为行政二十级的小干部,月工资七十元。 大栅栏东口路西的公兴文化用品店,是我常去的地方。这是前门大街最有文化的两处之一,另一处是前门报刊社。 报刊社,在我家住的老街西打磨厂西口,紧挨着大北照相馆。很小的一个店,窄窄的一条,如同削扁的金糕条。别看店小,全国的文学杂志样样俱全,全部开架,任人随便翻看。从小学到中学,一到星期天,我就到那里看杂志,一看看半天,没人管,站在那里也没觉得累。它成了我的阅览室,河北的《蜜蜂》,辽宁的《芒种》,青海的《青海湖》,都是在那里看到的。一直到1966年,我在那里买到最后一期《儿童文学》。它关门了,我的青春期结束了。 公兴是一家老店,开业于1900年,以前专卖纸张。包书皮纸,做手工的电光纸,中秋节画玉兔的月光纸,春节写春联的大红纸,我家所有糊顶棚的毛刀纸、大粉纸,糊窗户的高粱纸,都是在那里买的。改为文化用品商店是后来的事,它扩大了经营范围,与时俱进,还卖过照相器材。改店名为“文化用品商店”更是后来的事。不过,只是昙花一现,店名很快又改过来了。改不改名,和我们关系不大,街坊们一直叫它“公兴”,亲切得像个昵称。 印象最深的是1968年夏天,我即将去北大荒,到那里买了两个很漂亮的日记本,苹果绿的绒布封面,凹印着“北京”两个大字。一本准备带到北大荒,自己记日记;一本想送给一位女同学,我们从小在同一条老街上长大。可是,到底也没有送成,不是我不想送,而是想临行前她到火车站送我的时候送给她。那天,等到火车开,她也没有来,我很失望。过了好几年,我才知道,当时她家突然出现了变故。 公兴老店至今健在,只是门脸大变。门外墙上有它的老照片,对照着它的前生今世。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